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印发《纺织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比例超过70%,打造150个以上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60个以上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30个数字化转型典型集群/园区,培育推广200个以上示范作用强、易复制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典型解决方案。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国际优势产业。目前我国纺织行业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63.7%、82.3%,化纤、棉纺等领域龙头企业智能工厂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实施方案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行动、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应用行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夯实支撑基础行动等4个方面提出18项具体工作任务。到2030年的主要目标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纺织工业数字化改造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组织形式变革和创新,实现纺织工业全价值链跃升。
重点任务: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行动
1.研发关键核心新技术。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关一批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纺织数字化、智能化关键技术。突破坯布瑕疵检验、染化料测配色及物流专用设备等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分析决策系统、智能化加工技术等,打通全流程数字化制造断点。
2.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推进服装家纺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建立由缝制设备、人工智能技术等构成的智能协同缝制系统。推广纺织高效短流程设备、专用自动化设备、在线检测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强国产工业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应用。
3.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深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时采集设备运行状态、能耗信息、生产信息等数据,实现对工艺、质量过程等深度感知。构建纺织行业数据管理体系,分类梳理行业数据,编制数据要素清单,形成行业基础数据库。鼓励地方、龙头企业建设区域级、行业级数据共享平台, 整合产业链重点数据,创新数据使用、收益分配、协同治理等机制,促进数据资源高效对接、跨域共享、价值共创。
4.加快工业互联网部署。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探索工业互联网标识在纺织行业全产业链的生产过程管理、质量追溯等方面的融合应用;鼓励建设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数据汇聚、建模分析、知识复用、应用创新提供载体支撑。鼓励企业实施工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研究制定纺织工业重要数据识别指南,强化重要数据识别和申报、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等工作,加强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建设,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水平。
5.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环节加大人工智能应用,加速纺织专用算法与智能装备的研发,开发符合纺织行业特点和需求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加大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织造环节的应用,提升疵点检测、判断和分类的准确率。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纺织行业知识融合,实现用户需求图案的快速创造和颜色的精准识别,提高创意设计和快速打样能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工作流程数据,挖掘潜在规律,协助企业优化生产工序,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