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机器人产业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人类即将失业”,“饭碗将被机器人抢走”等危机感十足的传闻不绝于耳,更是为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各大新闻媒体、行业展会、技术论坛等平台,总少不了机器人的身影,仿佛科幻电影里人与机器人共处的桥段,即将来到我们每个人身边。
于是,广州的两家餐厅老板突发奇想,将店里上菜的服务员全部更换成了机器人,一来好为店里增加亮点,二来想用机器人代替人工,好节约成本,然而最终结果竟然是——餐厅关门大吉。因为这些机器人服务员无法将汤类和其他食物平稳地送到顾客桌上,而且三天两头就死机,给店里造成了更多麻烦,美好的科幻片最终俨然变成了悲情片。
据了解,该类机器人普遍造价在6万元左右,寿命5年。折算下来,一个机器人一年的费用1.2万多元。一次充电4个小时,机器人可以干活8个小时,然而这是在理想工作状态下,前提是机器人不请“病假”,不出现安全事故,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相比人类,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表现更具优势,因为生产线上往往需要高准确度、高重复性,工业机器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类生产水平与效率。但在服务行业中,机器人难以应对即时性、随机性的行为和环境,因为服务型机器人研发难度远高于生产型机器人,技术还未成型,普遍存在稳定性低、功能少、灵活性不足,交互能力不足等缺陷,在国内应用程度也不高。
代替人工,机器人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关注度较高的服务型机器人有:Jibo、Pepper、K5安保机器人、万科安保机器人、高新兴尚云在线智能巡逻机器人、大华儿童陪伴机器人等,尽管目前实用性有限,但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服务型机器人将真正能够担当“服务”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