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机器人市场在经历草创的轰轰烈烈,开始降温下来了,随着消费者的理性认知的培养,家用机器人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作出改变。
据智东西报道,近日某机器人品牌创始人表示,他们即将推出桌面级机器人产品,从数百元到千元划分出不同价位段。此前,他们的一代产品已于今年面世,是早期流行的“平板+底轮”形态。“我们的价格已经低出同类商品1000元左右,但仍市场反馈仍较冷淡”。而这里提及的价更高产品主要借助机场等线下渠道优势推广。
此外,一批早期定位于“智能家居”的智能音箱、家庭助手等机器人产品在今年推出了更加小型化、桌面级的产品。从他们的早期新品图中可以看出,如果延续主打语音控制的强项,在摄像头和视觉识别模块方面基本弱化,以降低成本和更精准定位。
产品价格高需降价求存
今年8月,我们曾结合线上主流电商平台数据、线下部分线下渠道商调查,了解到国内消费级机器人品牌厂商的销量数据并不乐观。具体代表性数据和市场表现为:一是国内品牌的年销量数据基本均在十万台以下,主要渠道仍以国内市场为主,较理想成绩集中在5-6万台区间内。当然,这其中还需要考虑到部分品牌的正式发售还不足一年时间,即年销量按照月平均量加以推算。二是千元价格是销量的分水岭。结合产品价格与销售数据分析,千元级以下的产品更容易形成一定的销售规模,而1500-2000元、2000元以上价位的产品通常年销量基本不会超过三万台。三是需要强调儿童教育类产品,仍占据着国内消费类机器人的重要比例和需求。B端业务、线下经销商模式可重点参考。
布丁机器人创始人陈忆表示,定价的变化来源厂商前期不断试错后的正常调整。在市场早期,机器人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都是新鲜事物,缺少对标品类,甚至产品上市淘宝平台时都没有对应的智能机器人品线。一方面,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由于缺少参考价格和对标品类,在定价上不好把握。这时,低价位与营销策略的作用得到凸显。另一方面,正如此前在和小忆等机器人创业者和沟通中了解到的,机器人由于形态各异,关键部件如传动件、伺服舵机等缺少标准配件,需要重新定义和进行多次可行性模具开发。优必选周剑也曾表示,Alpha人形机器人的组装由自有工厂完成,由于这一优势,可有效控制成本及保证量产能力。
但实际上,据本站了解,国内多家厂商已经或者将要推出的新品,都将方向锁定在桌面级、小型化、简化版并不是简单的巧合。服务类机器人在早期难以形成刚需与应用场景,普通消费者在心理层面可接受的价位并不会太高。降价,既是资本寒冬下的生存之道,也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交代。歌尔股份机器人事业部的负责人李鹏表示,第一代产品的成本分摊确实是比较高,主要是研发周期长费用高。但是如果创业公司背后资金足够雄厚,也有可能将售价压低到接近成本价来开拓销量,如果不够厚实就会原原本本的反应在售价上。
功能成本双双降低
一种常见的降价策略是在产品结构上进行简化,如公子小白标准版与青春版,在外观设计上基本没有做出较大改动,主要在大小和功能做减法,由最初需要手臂环抱的258mm半径调整为口袋可装入的大小,摄像头模块被移去,具体体现在价格则是近50%的降幅。此外,也有将原有ID设计完全推翻,推出全新品类和产品定位的做法。在保留原有产品线的基础上,形成不同价格区间的多品类覆盖,在行业早期也属于一种试水尝试。
当然,降价的基础和背景还得益于供应链条的成熟。康力优蓝创始人刘雪楠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模块化的逐渐趋于低成本,和稳定都使得机器人公司的开发成本降低。机器人对于设计过复杂机器人的公司,高成本机器人的公司而言,开发一个低成本的机器人是垂手可得的事。换句话说,不光是产品成本降低了,研发成本也降低了。所以出现低成本的机器人,也就成了这个行业的一个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