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
公众号
安全自动化

安全自动化

安防知识网

安防知识网

手机站
手机站

手机站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资讯频道横幅A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智能建筑集成商向左走 or 向右走?

相比智能交通、平安城市,建筑智能化项目较为简单,也要集中一些;工程做起来规模要较小,也要务实一些。
资讯频道文章B

  相比智能交通、平安城市,建筑智能化项目较为简单,也要集中一些;工程做起来规模要较小,也要务实一些,然而在IT企业渗透,安防设备商开始走“上层路线”后,建筑智能化工程市场仍未避免白日化的竞争。今天,对于智能建筑集成商或工程商而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同样成立。

  文/胡学慧

  传统游戏规则的桎梏

  在国民经济中,若以产值为论,刚突破1000亿元大关的智能建筑规模并不算大,甚至算不上产业。不过依然孕育着超过3000家智能建筑的企业,其中包括近3000家产品供应商以及150余家设计院和200多家系统集成商具有智能建筑专项设计资质。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智能建筑行业经历了经历草创期、成长期,而今正日臻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步形成自己的游戏规则。

  工程资质就是王牌

  也许是因为依附、隶属建筑业的缘故,智能建筑市场也有相应的资质等级标准,并有住建部颁发的《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标准》为其背书。《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标准》很大程度上抬高了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市场的门槛,仅是乙级资质就需“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并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工商注册资本金不少于300万元,净资产不少于360万元;近五年独立承担过单项合同额不少于300万元的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或施工或设计施工一体)不少于2项;近三年每年工程结算收入不少于600万元。”

  该标准自2006年9月实施后,对维护建筑市场的秩序,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发挥了有效的调节作用。

  不过,事物总会有两面性,资质标准在将智能建筑市场秩序从混战中拖出来同时,也将产业带入另一个漩涡。

  在一些大型项目上,双甲资质基本上成了敲门砖,没有它们就意味着与高大上项目绝缘。在一位供职于某外企技术部门的张先生看来,现在真正做项目,还是要看实力和资质,“像外企中,真正拥有双甲资质的也就是霍尼韦尔、西门子和江森等几家”。除了资金实力、技术实力,还要看资质的实力”。

  现在叱咤智能建筑工程市场的企业,如果身上没有几把刀,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搞建筑智能化的。他们往往是手里揣着一本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资质证书,两兜里各装着一份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安防工程设计/施工资质牌照。

  然而事实上,养资质费用很高,因为这三类资质一般每隔两到三年就要年审一次。“评审资质除了企业规模外,很大程度上与工程的量相关,做量很辛苦。”深圳一位具有多年系统集成经验的技术总监吐槽道,每个资质都有相应的要求,营业额只是一方面,关键是要达到管理单位认可的量,并不是所有相关项目都认。“广东就有一特色,安防资质一般都是要技防管理单位验收过的项目才承认。像我们做银行大楼项目,是由深圳市公安专家组验收的,它的隶属机构是公安监察大队。所以造成:即便是公安验收,拿到省里人家还是不认,因为不是技防口验收的。“现在国家在下放行政审批权力,但是还存在内部协调问题。”

  控标的是与非

  如果说以资质论高低是“自然法则”,那么接连不断的“控标”事件难免让一些智能建筑从业者沾上是与非。

  现在想要在智能建筑工程市场站得住脚,前面提及的三个牌照成了硬性指标。有些单位招标就拿这个当门槛——以资质控标。“控标有好处,因为作为甲方而言,确实希望一些比较有实力、经验丰富或合作较多的集成商来做,这样可以较好地保障项目质量。因为有一些企业虽然有相应的资质却没有丁点项目经验。”前述的深圳某公司技术总监谈到。

  广东省建筑智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首席科学家陈佳实也表示,“有一种招标模式个人很不欣赏:一些商业楼盘玩往往将智能化工程归入一个总包,二那个总包往往是土建总包、装饰总包,然后再将建筑智能化工程分包出来。因为他们不懂智能建筑,只是利用自身的资质或特殊地缘优势才拿下项目。”

  有针对性的设置商业门槛也是说得过去,但是也不要太过分。“比如说保密资质,保密资质其实是系统集成资质下面的子资质,也是单独发的,信息安全保密,主要用在公检法以及军工项目,目前只有几十家具备这个资质,而且国家已经两年不发了,但是招标还是要。你说我怎么参与。再强势也进不去。”

  对于规模稍小的公司就无法参与,玩来玩去就剩下那几家。这个产业就会形成亚垄断。

  工程坏账普遍

  在智能建筑这个圈子里,单纯卖设备比较简单,但做工程就很复杂。工程的项目周期通常比较长,有些项目还可能烂尾,碰到好些的业主可能会给你付清款项,碰到不好的可能一毛不拔,你可能就会被坏账拖死。

  “现在国内智能建筑工程坏账也很普遍,所以说做智能化工程也挺辛苦的。你给客户宣传的时候,他可能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愿景,等到做成后,他会说这不是我想要的东西,他就不给你验收,你就拿不到钱。所以说用户或业主的期望值是很高的。”深圳市数智国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韦天贵说。

  做工程和做项目最最关键的还是回款问题,项目做得再好收不到钱也是白辛苦,随着地产行业的资金收紧,最近多家房地产的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项目的正常回款受阻。一些企业可能就在漫长的讨债生涯中一蹶不振。

  IT化的洗礼

  智慧楼宇的发展将进一步丰富智能建筑产业链。智能楼宇IT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在这股发展势潮下,智能建筑产业链将会发生新的变化。传统智能建筑产业链包括:业主方、硬件设备厂家、系统集成商(工程商),基本上每个项目都是孤立的。在深圳市宁冠鸿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志洪看来,未来楼宇智慧系统的架构基于云服务,数据发掘等。这样除了上述传统利益相关方外,还会有云后台的运营方,数据发掘方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商业企业。

  不少IT和通信商都有开始转战建筑智能化工程市场,华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以前只是一家IT通信商,现在凡是与IT相关的弱电系统基本上都有涉及到。”

  IT企业的强势介入给智能建筑既有的市场格局带来的震荡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很多IT企业,比智能建筑企业的技术和实力都要强得多。“模拟时代的智能化项目施工不用多大技术含量,但现在不一样,整个施工过程涉及到布线、网络传输,存储设置,更像是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项目,IT企业的技术优势是毋庸置疑的。”

  建筑智能化工程越来越常规,智能化项目的实施也类似电工水工安装一样。然而智能化项目真正到方案设计却显得十分重要。“比如我们搞软件平台开发,很难找到合适的架构工程师,最后只能请网易或新浪公司的软件架构师业余时段协助。”上海某家建筑智能化公司代表感叹道,IB与IT越来越融合,软硬一体化越来越紧密,结合在一起。软的离不开硬的,硬的离不开软的。那么,软件的东西并不是每家公司可以做开发,单纯做工程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他就只能做劳动力。

  虽然目前暂未嗅到IT企业对整个智能建筑市场的巨大能量,但不排除未来可能出现的颠覆效应。

  上层路线的冲击

  现在一些设备制造商针对智能建筑行业推出相关的行业解决方案,并绕过集成商、工程商,走上层路线,直接找到设计单位或业主,推介它们的解决方案。“很多厂家和甲方联合,操盘整个项目中的设备选型。工程再好,我们一点发言权都没有;其次,大型供应商也能提供解决方案,如果你的解决方案没有强有力的特色,就只能在中间带带工程队;再次,企业缺乏自律,同行之间打价格战,接标价格是投标价格的一半;另外,现在市场中的关系权重在下降,价格影响超过了关系部分,这对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深圳市智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三明认为,供应商的挤压,对产业链影响还是蛮大。”

  曾经在产业界占有很大话语权、甚至发挥主导作用的集成商和工程商而今可谓腹背受敌。在部分规模较大的智能化工程竞标名单中,甚至也有传统制造商旗下的系统集成公司的身影。这就意味着,一些集成商或工程商连施工队都做不成了。

  “产品商开始变身做了SI,我认为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表现。”浙江广信叶建云表示,作为集成商或者厂商双重身份的企业对整个产业链是个重要的补充,业内也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如IBM、霍尼韦尔等。

  由是表明,设备商更全面的参与到智能建筑市场将是大势所趋。

  集成商自我救赎

  IT企业的渗透与设备商的挤压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如何重新振作起来,收复自身的失地,开拓新土是摆在众多传统智能建筑工程玩家面前的一道难解而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IT强势压境,智能建筑集成商如何接招?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变革,首当其冲的是需要集成商工程商们恶补IT知识。

  “重视引进专业人才,专注平台应用开发。”在接受笔者的采访时,对于产业的剧变有较为深刻体会的深圳市昌恩电子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月清谈到,“我们原来招聘的技术研发人员,大专或中专学历即可,是不是机电自动化专业都没关系(毕竟要重新学);现在都必须是计算机科班出身;以前做项目是靠经验,靠对项目、方案、行业需求的理解,IT化后要求不一样了,产品前端只是一部分,现在更侧重软件平台管理、应用数据挖掘、客户的个性需求满足。”

  除了强化技术研发能力,不少集成商都在酝酿或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利润空间逐渐在压缩,加上项目垫资压力加大,工程其实越来越难做。目前公司调整策略,加大在物联网、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增加智能化设计咨询业务。” 上海建坤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褚邃良透露,现在建坤与房地产商的合作基本上从智能化系统设计,包括提供深化设计、解决方案。过去一年里,建坤在智能化设计咨询业务上成长较大,相比2012年增长了近50%,占据其公司总业绩的10%以上。褚还强调,“虽然单个项目额度不到不过几万到十几万,但是利润收益大。”

  由于智能建筑的未来走向就是弱电、强电等系统走势,诸如华为等巨头的策略应该是意图整合整个智能建筑产业链。深圳某上市公司一位高级工程师透露,“我们公司其实未来也是朝向整个建筑总包发展,不光要做智能化,还要做配电、机电、装饰,甚至土建。”他还表示,智能建筑行业的终极竞争就会是全能竞争,具有产品优势的集成企业会是行业最终的赢家。

  在限购令暂未明显松动的形势下,合理把控项目风险也是集成商工程商必修的一课。“住宅限购政策对房地产开发有一定影响。虽然项目没有明显减少,但是收款变难了。在一线城市没问题,但是二三线城市可能会有蛮大回款压力。因为一些地产商的资金链相对紧张。”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体部经理齐雄表示,在产业发生微妙变化之际,我们也会做出适当的调整,比如强化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加强工程质量管控以及系统软件的开发。

  再有,“分工协作,实现共赢”也是集成商自我救赎的一种途径。建筑智能化设计的安防系统、消防系统、楼控系统等,往往都是通过接统一协议接口对接,并将各个子系统接入到综合平台中。很难有企业能将做到包罗万象,面面俱到。“要跳出农耕经济根源下的自给自足思维,自己搞一套也是没有前途,智能建筑产业将是一个分工协作共赢的平台。”

  “明天杭州某安防企业的老总也会来我们公司,他希望和我们达成一个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海智能建筑界一位资深人士表示,产品制造商往往希望与大型的集成商达成一种战略合作关系,然后在项目中重点推荐应用他们的产品。

参与评论
回复:
0/30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a&s观点。
0
关于我们

a&s是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德国法兰克福展览集团旗下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为智慧安防、智慧生活、智能交通、智能建筑、IT通讯&网络等从业者提供市场分析、技术资讯、方案评估、行业预测等,为读者搭建专业的行业交流平台。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
© 2020 Messe Frankfurt (Shenzhen)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兰克福展览(深圳)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7266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264号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