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业内人士而言,两岸监控的发展历程是一篇道不完诉不尽的历史。虽然已在安防界摸滚打爬近三十年,笔者也枉敢对两岸安防产业的发展轻易下笔定论。然而,藉由数十年的工程经历与观察体验,又略有所心得。虽怕见笑于大方,但为求一吐为快,笔者还是决定以一个参与历史的工程人员角色来粗略梳理此题,并将实际参与的过程导入其中,以自身参与及观察的角度来看两岸的监控技术发展与趋势。
怀古看今的监控发展史
在视频监控发展史上,由于国情的关系,国内监控业起步相较台湾地区及欧美日韩都要晚些。就笔者了解,大概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方可从一些国际贸易展或国内的一些公共安全基础建设上看到监控技术与设备的身影。随后,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欧美品牌顺势打入内地,在国内安防监控领域率先招揽到一些重大的公共安全工程。犹记得80年代中期,天安门广场上安装的监控摄像机也多为进口品牌。在当时是笔者还应某厂牌邀请,亲身前往了解过其中的传输技术及安装要领。
笔者自1982年正式踏入安防产业界,不过就当时接受的训练了解,台湾的安防技术发展早在1971年就开始迈入正轨。与大陆情形类似,当时也是欧美及日本监控产品充斥市面,大部分台湾公共工程也是以进口产品为主的采用态势。对于台湾厂商的产品制造空间,大概就只能存在于接口设备与摄像机零部件等产业链下游。不过透过当时产业资讯可了解到,台湾本土监控制造商在制造与研发技术已经具备一定实力。只是在原料与芯片零组件技术上,碍于日本与欧美厂商的合作限制及干预,使得发展的空间与进程接连受阻。
如此看来,两岸监控发展起步早晚虽有不同,但刚开始的技术与产品发展影响因素其实是很相似的。
台湾产品技术发展起源
在进入探讨现阶段两岸的监控技术发展与趋势前,先来看看在两岸个别监控发展史上,有哪些产品起源特色值得一提,从而可以了解两岸在监控产品发展起始的发展与技术差异。首先从台湾地区来看,台湾监控早期的产品与技术发展就像前段笔者所述,由于受到原厂的干预及限制,使得最早的监控产品制造要么从简单的水平云台(Scanner)及分配放大器(Video Amplifier or Distributor)或是选台器(Video Switcher)开始,要么就是由更简单的固定支架与保护罩(Enclosure)起做,至于运气好加上财力足的就可能可以在取得摄像机套件(kit)或协助进口厂商进行代工组装(Assembly)下得到一些监控的生产基础技术。但终因不甘于只做代工及有监控案件受制于进口产品的价格及市场操控,部分台湾厂商开始自行代理,引进更多的进口产品以抗衡日美等主要厂牌的技术与产品限制,更有甚者开始进口芯片组件自行开发摄像机,同时在外观与结构上也从公版公模迈向自行设计开模。对于80年代风行一时的四分割四画面处理器,台湾厂商更是从模仿抄袭到完全整机开发改良,使得在90年前后台湾的安防监控制造业到达鼎盛的境界,但这仍然只一个监控转型的开始。
大陆本土的产品技术发展起源
在台湾监控厂牌举力抗“外侵”之时,海峡的另一边——大陆同行也从未停歇过。从大量的进口产品涌进国内内需市场,加之90年代末期台湾厂商不断的试探,大陆市场需求及制造代工的经济性,也让国内代工厂着实火了一把。在大量电子厂商投入下,类似的发展套路——从代工到模仿抄袭——也在内地重演。在“一块公板大家用”的情形下,产品不断的被制造出来。然而由于模仿抄袭的恶风不歇,使得一部分有心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的厂商,无心在应付价格战之外,花心思去研发及改进产品与进口品抗衡,因此从1995年中期到2000年初期,一顶仿冒大国的帽子长期被扣在大陆厂商头上。国内的产品除了部分价格优势外,毫无技术含量可言。如此一来,国内厂商在面对台湾及进口品牌的突袭时,谈到技术、质量就只有挨打的局面。不过这一窘境在2000年后得到很大改观。在内需市场及改革开放不断的扩大下,国内厂商深刻认识到掌握监控技术的重要性,加上国家对产业的重视及辅导,于是在深圳、华东、华北等地区几家大厂的共识下,国内安防监控开始由代工生产转型研发创造自我品牌、OEM及ODM等贴牌机生产,技术层次也由抄袭及仿冒开始向对自主研发及专利权的重视发展,当然这也不是国内监控行业技术发展的终点,就让我们再探究下去。
IT产业抬头与模拟兴衰对监控技术的影响
2000年后IT产业开始慢慢介入安防领域,模拟摄像机开始面临一些录像与画质的需求问题,于是乎在业界逐渐形成数字化应用的共识。监控技术的发展也开始慢慢在两岸厂商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发展,而这一切都得从数字录像机DVR这个令人又爱又恨的东西产出开始说起。论起DVR,由于初期是由PC概念延伸而来,在IT产业发达的台湾顺势而起,从PCI卡的PC Base开始,一路到多路的嵌入式Embedded DVR,台湾发起一股数字录像风,并将此应用技术引入国内市场,在2004至2006年间,台湾厂牌产品及研发技术独领风骚,虽然当时已有韩国厂商也开始研发生产并介入两岸厂商对外销市场的竞争,但对于技术与产品质量而言,韩国在当时的wavelet压缩技术明显压不过两岸厂商在压缩格式技术的优势。但由于压缩芯片的发展与采用同样仍有受制于人的感觉,国内厂商开始在压缩技术及图像处理技术上吹起反攻号角,从原本微量的市场份额到近乎80%以上采用的压倒性优势,致使国内DVR生产技术在2007后,夺得两岸龙头地位。量方面的超越,也驱动质的改善。近几年来,在DVR技术上,两岸一直处于一个平衡与微幅较劲的局面。[nextpage]
国内IT产业的大幅发展为监控业送来春风的同时,也让监控业者面临一个新的技术发展挑战——IP摄像机的诞生。就在两岸在数字录像机市场及技术上杀得你死我活的形势下,国际IT厂商AXIS推出首组网络IP摄像机。两岸监控厂商又找到一个一较技艺高低的机会。从2003年起,两岸监控业者就在IP网络摄像机上不断的推陈出新,从影像组件取像技术到图像处理,再到视频压缩、讯号传输,无一不是两岸厂商的战场。当然,IP的大势崛起也给原本红红火火的模拟市场带来不小的冲击。在国内广大的内需市场也许看不出有太多的影响,但在台湾,模拟监控却明显遭受挤兑。在市况不明之下,有人更是喊出:模拟这下玩完了。历经多年,模拟产品虽然在市场上一直喘息存在,厂商们却捏着把汗,进退两难,由此模拟监控技术从2000-2009年几乎停滞不前。IT产业则悄悄的在两岸模拟与数字的技术争夺下壮大,这情况不仅发生在国内,在台湾也是照搬不误。直到现在,很多传统监控技术厂商被这波IT洪流冲垮冲倒后,都还不知这是怎样发生的。而这波IT风潮也再次让两岸的监控技术进入新一波的竞争冲击。
客观的两岸技术发展观察
透过技术竞争与发展历程,再来客观地比较两岸在主要监控产品项目中的技术高低,这些技术本质比较我们可以用一个比较表格来说明。
透过表1可以很客观的就各项监控主要产品的生产与应用技术质量进行比对说明,其中明显可看出,国内监控的技术精于各层次应用及软件与储存压缩等芯片与产品整体发展,而台湾则以技术密集的产品为主,如较工的产品与较为内层的技术。其实,国内与台湾地区的技术发展比对是局部不平衡的一种比较,因为在生产技术上而言,国内内需市场是个大饼,广大需求反应在技术上使得技术发展以普及量化技术为主,无法在产品上做好密集的应用技术发展;而台湾则是以外销市场为导向,客户的需求决定产品型式及内容,客制化及客户端需求使得台湾监控技术在发展上以技术密集为主,因此也在产品技术发展上也就使得两岸发展出现异化结果。
两岸技术发展趋势如何?
两岸的监控技术发展趋势,以现阶段而论,其实也是一个蛮空洞的议题,因为IP网络监控目前看来已走到一个大致成熟的阶段。就IP网络监控余下可以发展的技术议题,应该只剩下网络设备与传输带宽改善,这块来说都是IT产业的范畴,不是监控产业可以一把抓的技术领域。对一些身兼IT与监控的厂商来说也许还心有余力,但对传统监控厂商而言,两岸都一样,那是一块近似可望而不可及的技术,正因此,这类技术趋势就更备受厂商关注。谁能在监控产品之外掌握或操控这部分技术进程,想必它就是IP监控的未来主导者。这种态势的厂商其实在两岸都有,就让我们静观其变。
另外一个可能的监控发展技术在于集成及整合的发展。这类技术的演变还有赖于软硬件都能操控自如的厂商,因而放在两年前,两岸都没有出声的余地。因为先前这种软硬件整合技术无论CMS还是VMS都掌握在如 Milestone、Genetec等外商手中。而今非昔比,国内在集成项目专精的厂商大有人在,软硬件集成整合技术也从过去只是几个伙伴厂商产品兼容,到现在很多应用都可以无缝集成、即插即用就可看出整体解决方案技术能力。两岸之间,国内厂商走在前列。
再回头看看模拟技术的延伸发展,这当然包含960H与HD-SDI在内。现实的条件逼迫台湾与韩国必须要往一个竞争较少的区域深挖,因此透过密集技术的HD-SDI上与图像处理为重点的960H摄影机发展技术来看,台湾目前是略为往这趋势前进一步,在结果及成就的呈现上从产`品展出上看也技高一筹。但不要忘了国内仍然有70%的模拟市场等待替换为IP或升级为960H及HD-SDI的解决方案。因此,技术要迎头赶上台湾与韩国,恐怕只是国内厂商要与不要的意愿问题而已。
结语
整个技术发展与趋势论述至此,其实笔者还是很担心的,因为技术发展与市场变化都是快速的,两岸的监控技术在密集的互动与观摩下,在这两年都已经有很好的交流进步,甚至是互相合作开发的案例,论技术看发展恐怕对两岸厂商来说只是一个茶余饭后的闲聊话题,但我们关注它是因为它会关系到两岸对外监控发展的未来,因而也希望同业先进能在此议题多予指导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