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大中小城市基本建成配建停车设施为主、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系统。到2035年,布局合理、供给充足、智能高效、便捷可及的城市停车系统全面建成。
对于《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意见》,捷顺科技在近期的调研活动中表示,本次国务院文件对停车行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整个停车行业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发展的一个拐点信号,是对各地方将停车设施纳入新基建重点项目的再一次强化,政策的发布将对停车行业的发展产生长远的促进和激发作用。
《意见》发布给城市停车产业发展带来的三大影响
同时,针对这项文件的相关条例,捷顺科技也进行了简要解读。他们表示,《意见》明确了停车行业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式是三个方面:
(1)城市停车将快速普及。文件明确到2025 年,国内大中小城市都要建成路内路外一体化的城市停车系统。全国600多个城市都上城市停车项目的话,将会带来庞大的城市停车项目建设和持续运营的需求。
(2)庞大的新增车位供给。文件明确到 2035 年,车位要供给充足。数据统计,当前国内总的车位缺口在 8,000 多万,考虑到未来的汽车保有量增长,也就是说在未来十多年内要通过各种形式新增上亿的车位供给,将给行业带来持续的停车设备需求空间。
(3)智慧停车得到更广泛应用。文件提到要通过促进停车信息共享,推动停车资源共享和供需快速匹配。鼓励停车服务企业依托信用信息提供收费优惠、车位预约、通行后付费等便利服务。鼓励停车资源共享,提高停车设施利用效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通过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实现车位共享、提高使用效率。
《意见》反复提到的停车资源共享,目前业内专注于智慧停车的部分企业已经展开这方面的业务。像捷顺科技捷停车推出的错峰停车应用目前已经在深圳、上海、成都、广州等城市进行了试点应用,通过智能化手段,错峰停车应用一方面可以帮助有停车需求车主提供停车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物业管理方将闲置的资源盘活实现创收,实现车位资源在不同业务之间的共享及互补。
另外,从《意见》指导的建设内容上看,捷顺科技表示完全覆盖了停车行业的 GBC 三个方面,也更全面。包括 G 端的城市级停车平台,即每一个城市都要建设城市级的停车系统,把路内、路外资源有效打通;B 端停车场方,通过路侧、地下、立体车库、P+R 等各种方式增加停车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停车场智慧化水平,改革停车场产权及停车费定价机制;C 端的智慧停车应用、共享停车等。
城市停车业务市场规模有多大?
《意见》特别强调通过智慧化水平提升停车场经营质量,鼓励智慧停车规模化发展。并提到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即2025年,全国大中小城市基本建成配建停车设施为主、路外公共停车设施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城市停车系统;到2035年,布局合理、供给充足、智能高效、便捷可及的城市停车系统全面建成。
上述目标的达成,也意味着停车行业在未来十年多的时间内,将会有更大规模的新增车位供给,以及城市停车、智慧停车全方位普及。
在建设目标的驱动下,一切有利于智慧停车建设的资源将被一一盘活。未来城市停车市场规模可以设想将会非常可观。对此,捷顺科技也做了预估:
“路内路外一体化城市停车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平台建设、路内停车系统、公建停车场系统以及配套其他智能化系统等等。基于我们已实施的城市停车项目的实操经验,一般三线城市的整个城市停车项目投入规模在 1~2 亿元左右,县级市或者一二线城市的区级项目投入规模在几千万左右。以全国 600 多个城市(地级市 +县级市)看,国内城市级停车项目市场将有几百亿的规模。”
车位级管控将成行业趋势
而基于对行业发展的预判,捷顺科技表示: “车位级管控将是接下来行业一个发展趋势,与车场级管控不同,车位级管控更精细化,且涉及业务信息流、资金流在不同主体流转和分配,因此产品形态表现上需要更标准化、智能化、便捷化。”
但是目前停车系统和停车场基本都是以场为中心或以库为中心,或者以某条路段为中心进行管理,实际上还没有做到车位级的采集、管控、服务流转以及多主体参与时的利益分享以及管理参与。
要做到车位级管控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比如这其中涉及到多主体的多元合作,停车设施的电子化、信用化的大范围覆盖,价格调节、车预约、车位闲置资源的共享,这些社会化资源在管控安全的前提下开放,还有停车资源的共享跟供需矛盾如何去匹配,以及在多渠道服务跟数据开放的问题等等。这对未来城市停车产业的技术升级、运营能力的提升以及生态合作都提出了很多方向。”捷顺科技表示。
小结
其实近几年来,各地的城市停车已经是各级政府在智慧停车建设的一个重点。而这一次国务院文件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管理方在城市停车建设的主要责任,又从资金的配套和收益方面,为城市的智慧化运营,包括未来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新的途径。对整个智慧停车行业都具有非常大的促进和指导意义,也再次强化了智慧停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