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十条”确定的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2030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治理措施中,有136项是改进强化,有90项是改革创新,如对超标企业实施“红黄牌”管理,还有12项是研究探索性,比如研究建立国家环境监察专员制度等。所有措施坚持问题导向的方针,其中,65项是针对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措施,有55项是修复保护水生态的措施,有48项是防范环境隐患的措施,还有70项综合措施。
为了保证上述目标的达成,除了有效的法律和行政干预,还必须有可靠的技术手段作为保障。实时对重点水域和排污点的数据采集和监控能够为法律和行政处罚提供有效证据,并实现对水质的动态监测。
环保物联网监控系统
其实,早在2011年,国务院就曾在《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加强物联网在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质量实时监测、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领域的研发应用,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从而不断增强环境保护能力。针对目前我国的环保物联网监控系统建设情况,东软集团公共解决方案事业部环保业务咨询总监苏文革表示,目前国内从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控、环境执法、环境应急等方面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了环境管理能力。在环保方面,目前中国最大的物联网应用是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构建了国家、省、市、重点企业的四级监控体系。
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系统
如此庞大的体系承担着数据采集及系统监控资源共享的职能,据了解,中国电信当前也根据环保行业视频监测的特点,开发了“全球眼”环境监测视频监控系统,可广泛的应用在企业厂矿的污水监测、废气排放监测、边远山区的地质灾害的周边环境监测,边远水文站水文数据监测等环境,当有人非法排放时,系统就可以把现场图像传输至环保管理单位监控中心,有关管理人员就可以及时委派人员前往检查,同时在管理中心可以将现场情况实时记录下来,作为事后处理的依据。
水联网
简而言之,水联网是物联网在水管理上的创新应用,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和平台的精细化水管理体系。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各种分布式的信息采集、传感设备,测得水质、水量等数据,然后依托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数据通信和信息交换,实现对水质的智能识别 、模型运算、定量评估、监测预测、控制管理等。
“水十条”带动万亿治水市场开启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水处理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水污染治理已成地方环保治理的重头戏,预计总投资达2万亿,水处理行业将迎来大发展期。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首道关口,安防视频监控系统不可缺失。水环境的监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水体生化数据的采集、分析和传输;第二,水域及排污口的实时可视图像。生化数据可通过专业传感器进行收集,而视频图像可通过摄像机与视频服务器获取。无论是日常水源维护还是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水库均应事先设置检测系统和专门的应急处置系统利用在线水质监测、移动风险源在线监测、油污预警技术、重要取水口视频监控及生物预警技术等技术手段来实现水质监测预警预报,保障居民用水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