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长虹“智慧社区”究竟有啥神秘之处,如何破?记者近日与长虹副总工程师阳丹进行了一次深度沟通,力图将大家的疑惑一一解开。
解读一:IPP联接技术是神马?
长虹IPP是长虹集团在互联网+时代推出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包括基于IPP协议的互联模块、基于IPP协议的智慧控制中心SDK和基于IPP协议的智慧家庭云平台。它是以智能路由为家庭控制中心,利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家庭智能终端(家庭网关)等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从而实现与所有智能家居终端的互联互通互控,并通过物联网实现智能家居系统、安防监控系统、家电照明系统、3C 产品等的智能化识别、管理以及数字媒体信息的共享。
长虹IPP同时也是面向物联网应用的一项联接技术框架,以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作为支撑,包括大数据分析支撑、用户行为数据采集、传感器运行数据采集等;在统一云服务平台上,以“1+N”的模式实现智慧物业、智慧健康、智慧娱乐、智能诊断等服务;围绕智能终端产品落地实施,通过移动应用识别、管理和控制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家居等,最终实现以人为中心的设备和内容的连接。
解读二:为什么要强调“协同”?
长虹于2013年10月发布了“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的智能转型战略,这一是一个立足互联网、面向物联网的战略。其中,沿着“协同化”探索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成为长虹发展的重要方向。那么,长虹为什么要强调人、设备及内容的“协同”?
下班回到家门口,系统将自动识别你的业主身份打开大门。同时家庭控制中心启动提前设置好的“回家模式”,不用任何操作灯光系统自动节,空调开启并自觉调整到最适合你的温度。电视机也很懂你,提前开启并跳转到你喜欢的节目。甚至连冰箱都提前根据你口味搭配的菜品,由第三方商超配送到小区的智能储物柜中......以上这些场景便是长虹智慧社区下的真实场景与应用体验,无处不体现“智能协同”的理念。在长虹看来,当前的许多智能家居解决方案还停留在“联接”与“控制”的层面,通过APP操控家里的智能电视只能算是“智能”而不是“智慧”。
解读三:社区OTO个什么“鬼”?
区别现有的OTO概念,长虹社区OTO模式中的“T”是指各类智能终端,包括智能门禁、智能车位锁、智能储物柜、智能冰箱等等。如前所述,长虹云服务大数据平台通过各大智能终端,可以采集大量用户行为数据,并进行整理与挖掘,进而判断用户的习惯与需求。例举来说,用户通过长虹智慧社区APP发出“菜谱指令”,智能冰箱便自动计算食材储存情况,如果缺少某种食材,便会自动联接附近的商超,查看哪些商超正在销售此食材,接着便自动提醒用户应该购买的数量、价格和在线下单,而这系列动作都自动的且是秒级运算,对接周边生活服务,自己需要的食材一般十多分钟就能快递到家......这一应景场景,是通过智能终端和长虹的智慧社区云平台,对用户进行感知,迅速整合线上业务需求和线下服务资源,给用户带来超乎想像的智慧生活体验。
这区别于现有的O2O业务,现有的O2O业务比如饿了么、E代驾等,缺少了OTO模式中智能终端和大数据平台的“智能感知”和“智慧服务”这一极为重要的一环,这便是社区OTO商业模式的创新之处。
解读四:“1+N”模式可行性有多高?
在长虹IPP的解读中,已经提到过“1+N”的智慧社区推广理念,这其实是长虹智慧社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产生新商业模式的伟大构想。在长虹智慧社区的整体架构中,“智慧物业”是最核心的,因为只有通过与物业的合作,才能迅速完成小区的“智慧社区”的软硬件改造,才能抢占智慧社区用户入口。长虹为此将免费为物业提供智能门禁、智能车位锁、智能电梯改造等一系列智能终端,而基于长虹IPP框架,即使非长虹品牌的智能终端都可以接入智慧社区平台,具备兼容性和开放性,从而使每个家庭都可以便捷的接入智慧社区平台。目前全国已经签约长虹智慧物业的小区已达1000个,未来三年将实现2500万用户入驻长虹智慧物业平台。
有了宠大的用户基数,才有新商业模式的想像空间,长虹才能进行“1+N”的OTO商业模式的演进和跨界。比如和快递公司开展“智慧储柜”业务、和在线教育机构开展“智慧教育”业务、和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智慧健康”业务等等,几乎所有的本地消费服务都可以接入智慧社区平台,而且还可作为长虹智能家电的在线销售平台和售后服务平台。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长虹能快速做大做强“智慧物业”,其1+N的“智慧社区下的智慧家庭”的应用解决方案便可以逐步落地。目前得到的消费是,长虹已经与上海支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天天快递、上海云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进行了战略签约,并获得了10亿元的配套资金。可以说,推广“智慧物业”业务平台已经成为长虹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