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
公众号
安全自动化

安全自动化

安防知识网

安防知识网

手机站
手机站

手机站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资讯频道横幅A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多模态生物识别赋能多元化应用场景

由于每一项生物特征的识别算法和方式相对单一,为了达到最佳的应用性、安全性和便捷性体验,融合了多种生物特征识别的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应运而生。
资讯频道文章B

  人工智能中的生物识别技术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主要在于管理者能够通过它解决这三大主要问题:

  一是解决“你是不是本人”的问题,比如通过多模态生物识别系统实现高效、精准的个人身份认证,以落实国家针对“实人认证”的统一管理;二是解决“你是谁”的问题,通过前端身份认证系统和后端人脸库(黑名单、白名单、灰名单)的数据比对,助力公安、交通、金融等相关机构第一时间掌握目标人的身份信息;三是识别“你要干什么”的问题,通过行为识别相关算法和数据分析,让机器进行预判,以达到安全预警的效果,防患于未然。

  其中,第一项中针对个人身份进行识别认证是后面两个问题得以展开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以指纹、人脸、虹膜、静脉、体态、步态等为代表的生物识别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安全性、防伪程度、便捷性等方面凸显出绝对的优势,已逐渐全面替代传统的卡证、密码式身份鉴定方式,成为目前人工智能时代多个应用领域主流的身份认证方式。

  多模态生物识别渐成主流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指纹、人脸等单一生物识别技术的快速演进以及应用场景的陆续开放,让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分别基于各自的应用优势开辟出了相应的商机市场。

  遍布于办公大楼的指纹打卡考勤系统,电子消费产品的指纹解锁应用,国家第二代身份证推行的指纹生物识别信息采集等,为指纹识别的广泛应用奠定了雄厚的市场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在安防、商业、金融、物流等数据量庞大的行业领域的落地应用,人脸识别作为人工智能和应用场景最为关键的连接点,开始以“雨后春笋”般的态势迅速实现技术下沉,融入到不同的业务场景当中,在公安视频侦查、商业“刷脸”消费、自助/远程开户、实人制收寄快递等细分场景下发挥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包括虹膜、静脉、掌纹、声纹等次常规生物识别技术也在实现技术的自我进化以及应用市场的开拓。

  由于每一项生物特征的识别算法和方式相对单一,为了达到最佳的应用性、安全性和便捷性体验,融合了多种生物特征识别的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应运而生,并在对安全性和系统功能多样性要求较高的场所开始普及运用。

  多模态生物识别是指通过整合或融合人体多种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识别、验证及判断的技术,它能够充分利用不同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和各自独特的优势,使得身份认证及识别过程更加精准、安全,从而提高整体系统的性能,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多模态生物识别赋能多元化应用场景

  伴随着近几年来市场应用需求的日趋精细化,不同的应用场景对于多模态生物识别在产品形态、系统功能、业务融合等方面都提出了针对性的要求,而这也为多模态生物识别的技术商用化落地提供了多元化的方向。

  按照技术应用的场景划分,目前多模态生物识别主要的赋能方向聚焦在公共服务、信息安全及个性化AIOT应用等几大方面:

  公共服务领域相关应用

  在公共服务方面,公民身份生物特征库建设的硬性要求为后续实名制转向实人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通过绑定个人身份证及个人指纹生物特征信息,让“实人认证”得以有效落实。

  现阶段遍布在出入境、公安、社保等机构办证大厅的指纹/虹膜/人脸采集仪、身份证阅读器、人证核验终端等,都是基于各项公共服务的实际应用需求,实现了多模态识别技术的产品化及其落地应用。

  其中实人认证分为“采集”和“认证”两大环节,由此适用的产品形态也不尽相同,指纹/虹膜/人脸采集仪主要用作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而人证核验终端则重在“认证”方面。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人证核验终端系统基本均由多模态算法(包含指纹、人脸、OCR)、智能硬件、人证核验软件三个关键部分构成。产品形态涵盖手持式、桌面式、壁挂式、通道式,基于多模态生物识别的人证核验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全国高考、税务、金融、旅业等行业,为使用者提供“按指”、“刷脸”快速认证服务。

  信息安全领域相关应用

  在信息安全方面,根据《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和《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条例规定应采用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掌纹等强身份鉴别方式进行身份鉴别。

  信息安全领域的生物识别技术应用,更多是充分契合如军队、保密、军工企业等众多涉密企业的实际需求,不光要进行对“人”的身份核验,同时更要保障特定数据、文件的高度保密。由于对加密技术有绝对的要求,因此,目前业内有能力针对信息安全领域推出高保密方案的生物识别企业并不多。

  在产品形态和系统方案的设计上,目前应用于信息安全领域的生物识别方案主要涵盖指纹安全存储介质、指纹电脑安全防护、指纹AD域身份鉴别、应用系统指纹识别、指纹USB KEY等,依托相关指纹识别信息安全等级防护方案,可以大大增强用户身份鉴别的强度、数据保密性和身份可信审计等,最大程度降低泄密风险。

  个性化AIOT应用

  进入到AIOT时代,创新的技术驱动着行业的智慧升级,部分政务机构、酒店、零售等行业,通过启用基于多模态生物识别+大数据+物联网的相关系统来助力无人化智能管理。

  比如部分出入境、户政大厅已经投入使用的身份证/护照自助办理一体机。传统人工 办 理 证 件需要身份确认、证件申请、证件拍照、证件合规确认、指纹录入、信息录入、缴费、回执8大流程、办理人员需与办 证人员交互5次以上,耗时平均30分钟左右,而证件自助办理机器在准确实现所有流程的前提下耗时平均仅约3.8分钟,大幅提升了政务业务的办理效率,也极大地将现有的警力解放出来投入到需要深层次人工参与处理的业务方面。

  无人酒店、无人超市等概念的走红,其背后的“黑科技”同样离不开多模态生物识别。酒店、商超之所以能够实现无人化,第一步便是通过多模态生物识别系统完成对“客人”身份的登记、录入或验证。再基于人体本身自带的生物识别“密码”(人脸、指纹、虹膜等)助力“客人”在场景范围内自由通行。最后在消费支付环节,通过人脸、指纹等生物密码,获取支付系统的权限,“刷脸”“刷指”支付即变得可行。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可以设想,类似的创新应用将会高频的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是诸多传统行业智慧升级的阶段性探索,也是科技改变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技术之所以能够落地应用甚至颠覆传统的行业模式,本质上在于它能够有效的解决行业现存的痛点,比如助力政府或企业用户实现降本增收增效、带给个人用户更高效便捷的体验等等。

  多模态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可观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2023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2013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的规模达到98亿美元。2016年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的市场规模在150亿美元左右,到2021年这一数值将增加至305亿美元。

  生物识别市场的发展潜力毋庸置疑,一方面技术可落地的应用场景相当丰富,另一方面,生物识别技术的产品形态具有高度可扩展性,这些都成为生物识别技术普及应用的良好条件。

  新的市场需求仍在不断衍生,类似多模态识别的各类自主服务终端,包括政务、金融、保险、酒店等行业领域,可以预估至少有百亿到千亿级市场规模。

  个性化AIOT市场同样充满想象,酒店、商超及个人消费领域目前已针对多模态生物识别的技术应用展现出了新的探索模式,其他行业领域后续将陆续跟进,充满未知的领域也同样充满想象。

  而在信息安全领域,面对新一轮的贸易战形势,国家将持续推进政务系统相关产品及技术的国产化,以此来保障国家政务信息运营的安全,这些都将为国内生物识别技术厂商提供了新的机会。

  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力依旧是企业竞争的核心

  生物识别技术的迭代演进,革新了传统的身份认证模式,将个人身份认证从卡证介质载体的绑定中解放出来,进入到无感化时代。技术的变革直接驱动着大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以人为主体和单位的社会场景中,所有需要进行身份验证的场所,都可以被拓展成为生物识别技术的“生根”之地,而这些领域也成为生物识别企业的主战场。

  目前国内专注于生物识别领域的相关企业并不少,从最早的指纹识别开始,国内生物识别技术开始正式发源。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以人脸识别为切入点,国内第一批AI独角兽诞生,获得了资本和市场炽烈的关注。与此同时,虹膜、声纹、步态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在国内市场循序渐进,搭乘人工智能政策东风,开始共享当下的AI红利。

  资本追逐之下,市场喧嚣的声音很大,但掠去“泡沫”,对于产业链上的企业而言,大家相互之间竞争的核心还在于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力的综合比拼。对于用户而言,能够真正解决具体痛点的产品和方案才是最关键的衡量标准。

  人工智能只有落地到场景中才能产生价值,而价值的实现,一定是通过产品和方案来实现。因此,AI时代也仍是产品为王的时代,作为厂商需要专注的问题依旧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上,以及如何将产品和技术落地到各个实用场景中,以建立起技术应用的闭环。

     (本文根据a&s对亚略特生物识别科技CEO邵宇的专访整理)

参与评论
回复:
0/30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a&s观点。
0
关于我们

a&s是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德国法兰克福展览集团旗下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为智慧安防、智慧生活、智能交通、智能建筑、IT通讯&网络等从业者提供市场分析、技术资讯、方案评估、行业预测等,为读者搭建专业的行业交流平台。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
© 2020 Messe Frankfurt (Shenzhen)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兰克福展览(深圳)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7266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264号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