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
公众号
安全自动化

安全自动化

安防知识网

安防知识网

手机站
手机站

手机站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资讯频道横幅A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新基建”添火,静态交通能否进入“当打之年”?

尽管智慧停车和ETC的建设口号较为响亮,但就目前看来,静态交通行业依旧处于“等风来”的状态。“新基建”建设热潮来袭,静态交通能否借此“翻身”,打造另一个千亿商机市场呢?
资讯频道文章B

  前言:3月,我国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分别下发相关《通知》推进“新基建”建设。至此,“新基建”成为2020年各行各业的第一个建设热词。那么,“新基建”与当下热推的静态交通有何联系?“新基建”建设又将如何赋能静态交通的智慧发展呢?

  现代城市交通理论把交通区分为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前者是交通出行中所有停车行为的总称,而后者则指各类动态的交通行为,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完整的城市交通系统。

  随着智慧化城市进程的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5G技术开始成为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标杆,交通智慧化发展也顺应城市智慧化,迅速成为智慧城市当下以及未来交通发展和变革的方向。但从当下的智慧交通建设进度来看,不管是无人驾驶、交通大脑亦或是空中交通,目前的智慧交通更聚焦于动态交通建设,而静态交通的智慧化建设,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

  尽管智慧停车和ETC的建设口号较为响亮,但就目前看来,静态交通行业依旧处于“等风来”的状态。“新基建”建设热潮来袭,静态交通能否借此“翻身”,打造另一个千亿商机市场呢?

  借力“新基建”东风,静态交通冲锋上阵

  根据官方定义,“新基建”是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和“两个强国”建设战略需求,以技术、产业驱动,具备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特征的一系列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总称。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新基建”的重点在于一个“新”字,并且附带更多的科技色彩。只是,“新基建”如何与静态交通联系在一起?而我们又如何肯定“新基建”将成为静态交通大火的东风?

  从“新基建”内容来看,其覆盖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将促进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行业落地。由此可见,安防行业尤其是交通行业,将成为“新基建”的首批受益对象。静态交通作为交通行业的一部分,自然而然也将得到发展。而进一步梳理“新基建”涉及的七大领域,我们发现,至少有四个领域能与静态交通产生联系,分别是5G基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以及人工智能。

  首先谈谈5G基建与人工智能。随着数字经济和城市发展的需求,人工智能与5G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中落地融合已是必然趋势,而场景作为5G+AI落地的核心,当下已经覆盖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中去,例如交通行业。那大力推进5G基建与人工智能对于静态交通建设有何益处?在停车成为交通行业的刚需背景下,静态交通迅速成为了AI落地的一个优质场景,智慧停车、ETC等热潮持续上涨,并收获了大量的安企粉丝不断涌入到静态交通的智慧建设中去。不过,与此同时,与动态交通的AI化一致,AI静态交通也必须协调众多复杂的基本要素,前期建设成本高成为不可忽略的现实,但较为幸运的是,5G基站建设将有效降低运维成本,也就是说,只要大力推广5G基站建设,AI静态交通的建设成本将有望得到降低,AI静态交通也将真正实现大规模爆发。这也是业界共识——“智慧停车或将成为5G+AI的首个落地场景”的原因所在。

  再来谈谈大数据中心。尽管被称为静态,但并不意味着静态交通系统并没有数据产生,相反,静态交通系统也在实时生成海量数据,包括车辆保有量信息(包括分区域、时间、不同车种车辆保有量信息等)、交通管理信息(如单向行驶、禁止左转、限制进入等)以及城市道路网基础信息(如道路技术等级、长度、收费、立交连接方式等)等等,而这些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问题,都依靠大数据中心得以解决。而大数据中心建设的规模、质量,也将直接影响静态交通生态的速度与准度。

  而至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新能源车开始备受关注并逐渐流行,除了普通机动车使用中会出现的临时停车、长时停车等情况,新能源汽车还有停车充电的需求,同样,新能源车停车充电现象也是静态交通的一部分。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也给静态交通铸造了一个新的建设场景。

  “新基建”热潮下,智慧停车与ETC仍是重点

  区别于动态交通,静态交通是所有车辆在交通出行中的停车行为的总称,包括公共交通车辆乘客的上下车停车、货运车辆的装卸货物停车、车辆在停车场的停车行为等等。尽管“新基建”中提到将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但就目前来看,智慧停车和ETC依旧还是静态交通的发展重点。

  由于承载着城市的车辆停放,停车场诚然已成为静态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停车场为核心的智慧停车体系建设也由此展开。

  在智慧停车体系建设中,一套完整的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分为闸门管制、(车位)在席侦测。收费支付及后端管理四个板块,其中(车位)在席侦测以及收费支付是当下讨论的最为火热的环节。

  从咪表、手持终端PDA到地磁、视频桩,第五代停车管理技术——高位视频监控已经出现并已在不少场景中完美落地。除了对车位的覆盖率更高、不易受到人为破坏以及维护成本低,高位视频监控还极具智能化。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高位视频监控内置车牌识别算法,具有车型识别、车脸识别、车标识别等能力,可对目标车辆的所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此外,高位视频监控整合消防火警报警系统、防盗窃报警系统以及可视对讲系统,完美充当了停车场“哨兵”的角色,实现了对停车场车辆的365天、24小时的全天候(车位)在席侦测,并将停车场的无人值守逐渐变成事实。

  而基于免息免密小额支付+车牌识别技术的融合应用,无感支付很快成为了静态交通收费环节的主要技术应用。与“扫码付”不同,无感支付采用 “车牌付”形式,仅需将线上资金账户与车牌绑定,车辆经过收费站时摄像头识别出车牌号,自动从对应账户中扣除费用,全程不需要现金找零,不需APP充值或手机扫码。将车辆出场通行时间由原来的10秒缩短至不足2秒。停车场的无感支付应用已经趋近成熟,但比无感支付更为智慧、方便的停车收费方式——ETC,似乎更夺人眼球。

  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子收费系统,ETC与无感支付一样,终结了停车场现金支付时代。但区别于无感支付,ETC更快捷且更具科技色彩。具体表现在,安装了ETC设备的车辆在进行自动缴费的同时,就已经在ETC探头的助力下完成了对汽车身份以及车辆信息的识别匹配环节,加速了车辆的快速通行。尽管ETC主要应用在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场景,但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在今年年底将基本实现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等大型交通场站停车场景ETC服务全覆盖,ETC将在居民小区、旅游景区等停车场景得到逐步应用。

  “智慧停车+ETC”将如何变革静态交通体系?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将盘活现有的停车体系。再加上与“自动找车位”的融合,“智慧停车+ETC”正在打造一个科幻的“无人停车”时代!

  静态交通的“当打之年”即将到来?

  “当打之年”一词出自评书语,原指武艺(武功)成熟与巅峰期的年龄段。那在“新基建”的助推下,静态交通是否能进入“当打之年”?

  全球物联网市场显著增长,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视觉应用的增加,而由5G基础设施支持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则将在多种架构的边缘支持视觉智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应用视觉智能的静态产业也深受5G技术的恩惠。在基础级技术领域,5G将提供比4G更快的数据速度,更高的数据容量,更好的覆盖范围,更低的延迟或更快的响应时间。5G将解锁互联设备的潜力,将无处不在的连接变成现实。智能摄像头到传感器的数据收集,这些数据将有助于更好地管理从城市街道到交通系统的一切。例如,当你在停车场找空位时,智能系统将指引你找到空位。而在“新基建”热潮下,5G视频产业将进入新的备战状态,且随着5G与AI进行深度结合, 智慧停车、ETC场景中的智能监控摄像机以及其他边缘端智能设备,将展开更丰富和更深入的AI应用。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新基建”将促使静态交通进入“当打之年”。我们姑且只能认为,“新基建”只能让静态交通加速进入“当打之年”。

  从静态交通产业的发展来看,目前大多企业的智慧停车解决方案还停留在信息收集和共享的阶段,不能对停车信息和数据加以分析,只是满足了某个或某些场景的停车需求,距离城市级智慧停车场景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距离。

  由于涉及数据采集、数据传输以及数据分析,静态交通的发展本身就借助政府政策的力量。而“新基建”的发展同样需要政府加大对规划、建设、运营、监管的全环节治理水平,强化产业政策引导。也就是说,静态交通要想进入进入“当打之年”,还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开放民用市场的接入,扩大民营企业参与投资建设的渠道;二是加快出台静态交通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标准规范、管理办法、法律法规等等;三是加强对静态交通的安全监管,确保网络安全、平台安全和数据安全。

  小结: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新基建”预计将带动大数据相关投资超 3.5 万亿元,促使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且到2025 年,“新基建”还预计将带动5G 全产业链相关投资预计累计超 5 万亿元。也就是说,乐观来看,“新基建”将打开更多个亿万商机市场。而智慧交通作为“新基建”的重要落地场景之一,必将迎来“红海”市场,静态交通亦然。


参与评论
回复:
0/30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a&s观点。
0
关于我们

a&s是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德国法兰克福展览集团旗下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为智慧安防、智慧生活、智能交通、智能建筑、IT通讯&网络等从业者提供市场分析、技术资讯、方案评估、行业预测等,为读者搭建专业的行业交流平台。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
© 2024 - 2030 Messe Frankfurt (Shenzhen)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兰克福展览(深圳)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7266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264号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