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看点———
瑞芯微发布新一代机器视觉方案RV1106及RV1103
瑞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发布新一代机器视觉方案RV1106及RV1103,两颗芯片在NPU、ISP、视频编码、音频处理等性能均有显著升级,具有高集成度、高性价比、低待机功耗的特点。
微评:机器视觉、汽车电子、新零售、智能办公等应用领域的蓬勃发展为AI视觉芯片奠定了庞大的需求市场,瑞芯微发布的这两款芯片方案主打普惠,因此在性价比、功耗等方面都做了针对性的升级优化。广泛的应用场景催生了AI视觉芯片的广泛需求,反过来,各类需求的聚焦和递进也将进一步推进厂商芯片产品方案的持续优化,供需双方的相互成就,共同促进了AI视觉硬件市场的快速发展。
中兴通讯:成立汽车电子产品线,布局并开发车规 SoC 芯片
2月17日讯,中兴通讯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成立汽车电子产品线,布局并开发车规 SOC 芯片、车载操作系统及基础平台软件产品,与一汽集团、上汽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联合创新中心。
微评:在一众厂商涌向汽车市场的当下,前有华为助力车企造好车、小米造车项目落地,后有立讯精密誓做汽车领域的领先Tier1厂商,面对汽车智能网联化的未来趋势,中兴显然也未能免俗。去年开始,中兴通讯就在内部发文称将成立汽车电子产品线,如今看来,该计划已经确定展开并已经在进行当中了。
智慧供热SaaS公司暖流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近日,智慧供热SaaS公司暖流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盛景嘉成、创新工场和飞凡创投。本轮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产品生态链的完善和市场加速拓展等。
微评: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用硬科技推动中国传统供热行业转型升级,拥有巨大潜力和市场价值。据了解,利用AIoT技术,实现供热精细化运营,在不影响用户用热品质的情况下,可实现15%~20%减碳目标。“AI+碳中和”这条赛道将随着政策的投入迎来更大的关注,而已经站上赛道的暖流科技未来可期。
东芝披露将于2023财年前实现30TB硬盘容量
东芝集团近日在日本东京举办了一场投资者关系活动,披露了东芝下一代近线硬盘的路线图,东芝计划利用FC-MAMR[1](磁能量控制-微波辅助记录技术)、MAS-MAMR[2](共振型微波辅助记录技术)和盘片堆叠等专有记录技术,在2023财年前将近线硬盘的容量提升至30TB,并将继续扩大存储容量。
微评:数据的海量增长给存储带来了新的挑战,而传统的机械硬盘如今已近乎达到了物理扩容的极限,头部存储方案厂商近年来也都在聚焦于创新技术的突破以寻求机械硬盘容量提升的新征程,比如希捷推出的HAMR(热辅助磁记录)、西数的MAMR(微波辅助磁记录)技术,东芝此番关于FC-MAMR等记录技术用于硬盘扩容的计划,对于东芝及整个硬盘产业而言都有较大意义,大容量硬盘何时能突破20T-30T大关?我们拭目以待。
特斯联x海康威视:联合打造绿色低碳解决方案新范式
2月15日,海康威视与特斯联在杭州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低碳园区、智慧能源、碳中和等领域长期合作,通过共创解决方案、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持续推动双碳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在低碳AI园区、低碳AI社区、低碳AI建筑领域有效落地,同时关注城市级市场的双碳大脑、能源大脑等关键新兴市场需求,为全社会双碳目标的高质量达成贡献力量。
微评:在碳中和、碳达峰双碳目标大背景下,包括制造业、能源业等在内的实体行业都将面临节能减排的挑战,低碳已经成为各大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推动产业低碳发展,也将和行业数字化息息相关,这其中,AIoT技术的应用将发挥重大作用,这也是特斯联x海康威视达成合作的重要原因。相信在践行双碳目标、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同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将成为常态,双方都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 微语录集锦 ——
Stanley Security 发布的2022 年行业趋势报告显示,46% 的受访者希望这样做,而不仅仅是增强 IT 基础设施;45% 的受访者还表示,他们将投资于由人工智能 (AI) 和机器学习驱动的集成分析。78% 的商界领袖表示,大流行迫使他们迅速采用新技术。已吸引投资的前沿技术包括增强型 IT 基础设施、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云安全解决方案、传统物理安全解决方案以及风险评估等专业托管服务。
—— Stanley Security
我国智能制造及自动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工业视觉迎来快速增长的机遇。作为工业视觉的核心通用零部件,工业相机在工业检测、量测、引导、识别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3D 工业相机凭借多维准确信息等优势在多个工业场景得到广泛应用,增速非常可期。
—— 高瓴创始合伙人李良
—— 本周热点原创文章一览——
市场调研 | AIoT使能,驱动交通数字化转型
AIoT一方面改变了交通数据的获取方式(感知智能),另一方面改变了数据的认知方式(认知智能),最终体现在细分领域的应用,一是对管理维度提升,二是管理层次的提升。【报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