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萝卜”事件
今年上半年,百度在武汉推出的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服务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市民可以自助下单体验无人驾驶,并且是在社会道路进行,可以说既新奇又充满挑战。
而就在近日,“萝卜快跑”因阻碍交通事件再次登上了热门话题,也有很多市民在网络反馈萝卜快跑Robotaxi在道路上运营期间,出现车辆在绿灯状态下停滞不前、红灯时冲入路口中央、转弯时卡顿不动等情况,投诉Robotaxi引发交通拥堵现象,对市民出行造成影响。
在“萝卜”这件事上,大众关注到了无人驾驶的安全性隐患,企业看到了无人驾驶的商业化突破,资本看到了无人驾驶、车路云一体化的投资风向、政府侧则有发声将进一步完善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的相关标准细则。
二、“无人驾驶”背后的产业
无人驾驶并非一个新兴的概念,近几年在国内一直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它背后指向的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和“车路云一体化”基建。
什么是车路云?主要是指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把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以及信息空间加以融合,依据系统的协同感知、决策以及控制,达成智能网联汽车交通系统安全、节能、舒适、高效运转的信息物理系统。通俗来讲,“车路云”就是凭借车联网、云计算之类的技术,促使车辆、道路、云平台实现深度融合,构筑起智能网联汽车的生态系统。
“车路云一体化”可理解为“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协同的云”。当汽车行驶在路上时,路侧基础设施获取的实时感知信息将被传送至云端,再由云端协同车辆进行分析、决策和控制,提升车辆的感知能力自动驾驶的级别和维度。
“萝卜快跑”事件大众关注到的更多是在车端环节,会把责任归属到车辆本身,但在这个过程中,路侧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实也会对无人驾驶车辆产生很大的干扰。只有当车路全面实现智能网联,车路云真正落实一体化协同,无人驾驶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让大众放心,实现规模化落地。
目前阶段,国内智能网联汽车还是以试点项目为主。今年1月,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住建部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到7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名单,确定了20个城市(联合体)为首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
全国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
系列政策的下发,推动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多个试点城市都在加紧优化完善“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方案。包括支持政策、资金投入、建设规划、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各项细则。
三、“车路云”一体化基建,千亿市场即将拔地而起?
智能网联汽车毫无疑问成为近期资本市场讨论的热点话题。业内有涉及相关业务的企业近期在投资平台基本都有被问到相关问题。像千方科技、金溢科技、高新兴、万集科技、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企业在这一波热点上都受到很大的关注。
一个新兴市场之所以能牵动广泛关注,很关键的一点在于这个市场的发展前景和规模。
不少业界人士分析,2024年,20多个城市的项目招标总规模预计超过千亿。这个体量从北京、武汉目前已发布的项目招标金额得以推算。
5月31日,北京市车路云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标公告公布。按照该信息,项目投资额约为99.4亿元,将在北京多个区约6050个道路路口开展建设。
紧接着,今年6月14日,武汉“车路云”一体化重大示范项目获市发改委批准,备案金额为170亿,拟于6月份开工。主要内容包括:建设全市统一的智能网联汽车服务平台、1.5 万个智慧泊位、5.578km智慧道路(经开区)改造,16 万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发基地(东湖高新区)、车规级芯片产业园、无人驾驶产业园。目标是推动城市级智慧道路覆盖率及车载终端装配率的显著提升。
北京的100亿、武汉备案的170亿都只是产业化的前奏,后续将会有更多地方跟进。而从北京、武汉两地的项目投资金额来看,试点城市的空间已经有点超出市场预期,这也意味着车路协同即将从小规模的试点逐渐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阶段。
四、单个路口造价50-60万,路侧感知设备是“大头”
“车路云一体化”基建项目主要涵盖车端设备、路侧基础设施、云控中心、网络系统和实施安装环境几大核心版块,其中,各版块占比:
1、路侧基础设施:如感知设备,包括摄像头、雷达,用于实时捕捉交通流量、车辆行为等数据RSU、边缘AI算力等,占比在30-35%。
2、云控中心:作为数据汇总与处理的中枢,负责处理各个路口的数据,提供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占比在20%左右。
3、网络系统:利用神经网络、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处理和分析,占比在30%左右。
4、实施安装环境:占比15-20%。
5、车端设备:如OBU车载单元,促进车辆与路侧设施间的高效信息交互,支撑自动驾驶等未来出行方式。因这一块可能是用户直接付费,暂不计入投资环节。
千方科技在近期“车路云一体化建设”调研交流纪要中也提到,以北京单个试点城市为例,一个城市的车路云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30%和通信网络相关,这一块主要是运营商的版块;70%和核心设备、软件、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相关,信息化这种软硬件的比例能达到80%以上。
其中路端的感知单元,纯设备大概20-30万,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含施工安装大概40万。剩下的是云控中心、边缘端计算单元,加起来单个路口就有 50-60万的规模。
试点城市当中,以一个城市至少1万个路口来算,光路端的感知单元这一块,单个城市总价至少就能达到50-60亿的市场体量。这还只是城市道路的体量,不涵盖高速公路的项目。
由此可见,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是项目中占比最大的版块,也有望成为产业内增速最快的板块。面向车路云一体化的数据具有体量大、类别多、流动大、非结构化程度高的特点,路侧设备对交通数据的采集范围和时长远高于车辆采集,其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数据的体量和丰富度也远高于车辆,依托路侧收集的海量实时全面的数据,可有效赋能自动驾驶算法模型进行训练迭代。
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路侧通信单元(RSU)、路侧计算单元、路侧感知设备(如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交通管理设施(联网信号机、联网交通信息发布设施、其他交管设施)等。
在这些设备设施当中,早期交通安防的海量部署已经奠定了庞大的路侧感知设备基础,比如司机们所熟知的道路交通“摄像头”。不过车路云一体化城建项目,将不止服务于智能交通,也将融合到智慧城市、政务民生等应用场景,设备的功能模块都将进一步升级。在这一波“车路云一体化”建设规划下,路侧端海量的摄像头有望迎来新一轮更新换代,这值得视频监控、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企业的重点关注。
五、谁将吃下“路侧感知设备市场”大蛋糕?
“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城市试点名单一出,市场即刻掀起一波热潮。一些投资机构早已经拉出一系列概念股名单,企业的回应也相对积极。而针对路侧感知设备市场这一块,安防企业的呼声依然最高。
海康是不得不提的存在,安防龙头本身强大的市场占有量和影响力,已经为拿下新的大颗粒项目奠定了稳定的品牌基础。据了解,海康针对该类项目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在路侧,海康雷视一体机融合雷达和视频等感知手段,结合雷视多模态大模型,大幅提升极端环境下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够降低数字化道路的建设成本;在车端,海康汽车电子业务为不同级别的智能驾驶系统提供包括车载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在内的全栈传感器解决方案,提升车路云一体化协同能力。
大华同样拥有深厚的市场影响力和广泛的设备基础,其在互动平台表示,在车路协同领域,公司可提供行业领先的具有低延时、高精度授时、高帧率、时间戳逐帧绑定、生态开放五大特性的车路协同专用摄像机,与激光点云、气象等数据深度融合,结合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构建全息感知、全域智能、全量融合的车路协同路侧感知系统。
对于即将到来的“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市场,安防双雄的市场占比不会低。
而宇视,在智能交通头部品牌千方科技母公司的带领之下,也势必会受益于这一波政策催化。
在试点名单公布之前,千方科技就曾提到,一个路口100多万,城市后面会越来越多,是纯增量市场,另外就是公路端,有大几百亿的规模,而这其中,千方占有10%的市场份额。而项目中涉及到车路云感知设备的这部分,大概率就是宇视的主战场。
高新兴也是这个赛道上手握“筹码”的有力竞争者之一,其拥有完整的车路云产品矩阵,覆盖车端、路端和云端,包括车端的智能车载单元;路端的RSU、MEC、路侧感知一体机、信号灯智能检测盒;协议栈以及云端的智能网联云控平台、大数据基础平台、视频云管理平台等软件产品。并且,高新兴近几年持续专注在车路协同这一块业务市场,已经在区域市场构建了稳定的市场份额。
以往交通行业一定程度上是按部就班,现在升级改造将会生成一个新的市场蛋糕,而竞争也将加剧。
“车路云一体化” 是在汽车业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基础上发展而来,包括大量路侧、车侧、网端、云端的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它并非条块业务堆积,而是呈现出线性发展的脉络。
原本专注于车、路市场的企业无疑将优先拿到“入场券”,而近几年新兴技术领域的初创企业,在充满变量和挑战的新一轮竞争中,也很有可能成长为细分市场的“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