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至21日,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今年的主题为“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这是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展11年来,首次在主题设置上提出“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复杂严峻的新风险和新挑战,尤其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使得网络安全挑战和威胁加速渗透,网络安全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复杂、最现实、最严峻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统筹做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多次强调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为进一步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网络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更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信息通信业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积极推进网络安全工作取得新进展,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健全,网络安全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数据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新技术新应用风险防范等能力持续提升,网络安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持续走深走实,个人信息保护有效加强,人民群众利益得到切实保护,为维护国家在网络空间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了坚实保障。
制度筑基 法治护航
网络安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网络安全法律基础不断夯实。
工信部在深入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出台了《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威胁监测与处置办法》《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工信领域数据安全等制度规定和规范标准日益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的“四梁八柱”加速构建。
主动铸盾 防护升级
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全方位提升
近年来,工信部先后印发文件,加强基础电信网络、公共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安全建设,初步构建集事前防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信息共享于一体的行业联防联控体系,威胁监测和处置能力持续提升。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新挑战,也给安全防护带来了“新武器”。异常行为检测、威胁情报预测等能力的提升,使安全防护走向主动化、预测化和智能化,网络安全技术能力实现跨越式升级。
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数据安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近年来,我国数据安全体系不断完善,数据安全技术日益成熟,并在实际场景中得到应用,探索出“数据不出域、价值可流动”的新型数据利用模式,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创新引领 产业腾飞
网络安全产业蓬勃发展
新技术的发展和新挑战的涌现,催生出更多的网络安全新产品和新服务,网络安全保险等新业态加快发展,截至2024年底,已有53家保险公司备案了341款网络安全保险产品。
网络安全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全球网络安全专利排行榜,网络安全专利数量排名全球前十的公司中,中国公司占据了六席,其中有两家公司跻身前三名。
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和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逐步显现。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近2200亿元,产业增速实现领跑全球,网络安全产业已成为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安网为民 共治共享
百姓通信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自2014年以来,我国连续举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信息通信业积极走进社区、学校开展“电信日”主题活动,以科普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推广网络安全技能,让“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
为整治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侵犯公民隐私、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行为,近年来,工信部已累计责令整改和通报下架2.8万余款APP,主流应用商店在架APP抽测合格率较治理初期大幅提升;“来电来信免打扰”服务注册用户12亿户,累计提供防护超1077亿次。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不断深入,陆续推出“一证通查”“预警短信”“反诈名片”等多项便民服务,提供查询服务超2.8亿次,发送反诈公益短信200亿条,筑牢了用户权益保护的“防火墙”,切实保护了百姓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