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系统将室外空气经过过滤、净化后送入室内,不仅实现室内室外空气自由流通,为室内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空气,还能有效过滤空气中PM2.5,使室内 PM2.5指数稳定控制在20~35微克/立方米。 ”当代置业有限公司安徽区域公司总工程师杨彤宇介绍,该项目按照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建造,充分利用地源热泵、新风设备等先进技术,打造了一个低能耗的绿色环保住宅,实现了室内恒氧、恒温、恒湿、恒静。
正在建设中的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建筑检测大厦项目也是典型的绿色建筑样板,该项目采用了一系列成熟、稳定、经济的绿色建筑技术,如采用中水回用系统与雨水回收系统相结合,大大减少了传统市政水源的使用;建筑采用节能率超过65%的外围护结构,并设有与屋面一体化的光伏发电系统、地下室光导照明,室内采用节能照明与高效集中空调,配合高度智能化的能源管理系统,充分降低了建筑能耗。目前该项目已获得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按照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分为三个等级:专业机构评分达到50分、60分、80分,分别获得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认证。
“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绿化,而是代表一种建筑理念,即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节能、环保、自然的目的,因此绿色建筑也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与检测所所长沈念俊介绍,绿色建筑主要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室内环境、绿色施工、运营管理7大指标,是一个综合性的考察内容。
“节能环保是绿色建筑最大的亮点。 ”沈念俊介绍,绿色建筑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满足建筑物自身需要。比如地源热泵系统,就是以浅层地热能为热源,实现对室内温度的调控,冬季把地下的热量取出来,输送到建筑物中,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带到地下,达到冬天供暖、夏天制冷的效果。与常规供暖空调系统相比,地源热泵系统可节约用电40% 以上,减少40%以上的污染物排放;与电供暖相比,可减少70%以上的污染物排放。
建设成本较高,房地产企业望而却步
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又健康舒适,但其建设成本偏高,让很多房企望而却步。沈念俊介绍,一星级、二星级的绿色建筑,每平方米造价比普通建筑高一两百元。一个 40万平方米的项目,每平方米减少100元,总成本就减少数千万元。一些房地产企业认为绿色建筑会增加投入,往往望而却步。
“三星级绿色建筑造价确实不菲。 ”当代置业有限公司安徽区域公司工程部经理项永明介绍,“以建设地源热泵系统为例,我们整个项目要打880口井,一口井造价约1万元,仅打井费用就近千万元,还不包括土建和机房设备投入。 ”
沈念俊认为,虽然绿色建筑要增加相应的技术措施,投入成本增加,但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绿色建筑节能降耗,大大提高了住宅品质和居住的舒适性,长期效益显著。 “绿色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一部分常规能源,往往数年之内就能收回设备增量成本。 ”
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创新大厦采用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制冷制热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合肥市已建成的单体规模最大的地源热泵工程。该项目负责人介绍,与传统空调系统相比,供暖和制冷运行费用节约50%以上,每年节省电量约300万度、节省电费支出约360万元、减少污染物排放70%以上。
绿色并不一定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比如优化建筑的自然通风与自然采光,可能并不用增加什么成本,却能起到改善室内环境同时节约能耗 (空调能耗、照明能耗等)的作用。合肥市高新区复兴家园小区是首个采用光导照明系统的安置住宅,通过地面采光装置收集阳光,通过导光装置和漫射器将阳光导入,地下车库白天无需耗能也能照明。据测算,这一光导照明技术每万平方米每年可节约7.5万元电费,三年半可收回建设成本。
此外,技术水平上,省内相关配套较为齐全,包括绿色建筑科研机构、绿色建筑设计与咨询单位、绿色建筑技术与设备厂家等,初步的绿色建筑产业链已经形成,但缺乏整合。绿色建筑产品配套能力跟不上,满足不了项目的实际需求。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积极推动建筑产业化
我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发展,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进一步强化新建建筑节能,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体系,推进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
省住建厅去年发布《关于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以及2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鼓励房地产项目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建造。到2017年,安徽省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要达到30%以上,到2020年,达到60%以上。
安徽省建筑节能与科技协会秘书长叶长青认为,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但建筑行业绿色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房地产企业,而需要上下游多个行业协同发展。其中既涉及开发商又涉及众多产业链上的建材供应商和服务商。发展绿色建筑将让整个地产业更绿色、更环保。
项永明认为,现阶段发展绿色建筑,仍面临较高的成本压力。“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应的政策优惠措施,鼓励绿色环保产品的开发。 ”
“发展绿色建筑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 ”沈念俊认为,探索符合实际的绿色建筑技术路线,因地制宜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屋面绿化、自然采光、自然通风、遮阳、高效空调、雨水收集、中水利用、隔音等成熟技术。大力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筑材料。
沈念俊认为,推动建筑产业化是绿色建筑推广的有效手段。通过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推进绿色施工。建筑产业化实行建筑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提高工程质量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都具有重大意义,是提高建筑业竞争力,实现建筑产业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