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讲,现在各领域巨头发展自动驾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由传统汽车制造厂商厂与半导体厂商合作主导;二是由互联网公司主导。以他们目前的方向和动作来看,笔者认为,前者属于激进派,后者属于务实派,像瑞萨电子、高通、德州仪器等这些掌握高端汽车电子技术的半导体厂商,他们目前主力是先发展高级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在车身布局越来越多的智能传感器及机器视觉,让ADAS更加智能化和安全化,减少目前中国由人为驾驶导致的车祸伤亡数量,同时,让驾驶者体会到越加智慧的车生活。而后者主导的是真接向完全无人驾驶领域进军,试图通过技术的积累及成本的降低来做到普及,这是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
百度无人驾驶领域相关负责人曾表示,百度之所以开始就走无人驾驶的方向,是凭借其多年来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沉淀,另外,通过大量购买激光雷达可以降低其成本,快速实现无人驾驶的普及,而传统的汽车厂商由于要考虑到现有客户的成本,因此,无法一步到位推行无人驾驶。笔者认为,虽然通过大批量购买激光雷达可以降低成本,但是目前来说,基于互联网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在商业市场上并不太不可行,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并没有长时间的汽车制造经验,当现代的互联网和尚不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遇上攸关人身安全的汽车行业时,需要长时间的融合过程,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厂商需要大量借鉴或引进大型汽车OEM制造商的专业人才,而这一切,目前都还未发生。
在汽车向高度电子化、智能化的前进道路中,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势必会是汽车制造商和用户的首选,汽车电子化产业的崛起也象征着配件厂商有着更多发展机遇。而一步到位的无人驾驶需要高度成熟的“一体化”智能系统支撑,眼下的技术成熟度还无法支持这个愿景。
但这并不代表无人驾驶不可行,尽管安全疑虑仍在,但全球主要厂商包含政府单位都在投入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美国声称十年之内政府要投入40亿美金,2016年9月发布了全球第一部自动驾驶的法规,有4个州为自动驾驶立法。欧洲和日本、韩国也都一样。当然,中国也不例外,近期,国家发改委官网刊发《以“互联网+”便捷交通为切入点推进智能交通发展》,指出基于“‘互联网+’便捷交通与智能交通的相通性,市场主体正朝着智能交通领域不断推进,百度等公司正在研发推广的无人驾驶车辆即是智能交通的内容,可见智能交通与无人驾驶已密不可分。
未来,机器视觉系统、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将取代传统的方向盘、油门、刹车等部件,基础图精度型、定位导航、感知系统、人车路协同(V2X)国家通信标准和设施设备接口规范情况相互协同,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智能交通建设,毫无疑问,智能交通产业的新兴市场即将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