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起,深圳的“限外令”从原特区内延伸至原特区外,龙岗、宝安、龙华、光明、坪山、大鹏的部分路段和区域也在外地车限行区域中,限行时间为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据深圳交警局通报,新增限行区域自限行措施实施以来,平均每日早晚高峰期间,非深号牌机动车出行量由限行前的15158辆减少至限行后的12062辆,下降了20.4%。4月16日,新“限外令”正式执法首日,早高峰共查处840辆外地车冲禁令。
根据高德地图发布《2015年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深圳位列第八,交通拥堵问题严重,且根据报告,2015年各城市通勤高峰期的拥堵程度都在恶化。为了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不少城市都搬出限行令,北京在2015年3次单双号限行的缓解政策(全国最多),仍然未能阻止拥堵而夺魁。
汽车保有量是导致交通问题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绝对因素,这点在东京的交通现状上得到最好的体现。如何治堵,小编不再老生常谈大数据、ETC、智能交通等现代技术,我们来谈谈近几年出现的治堵新方法。
无人机拍违章
造成拥堵的另一大因素是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且道路监控具有固定性,难以确保随时随地的进行监控。相对比道路监控,无人机更具灵活性、机动性高、广角、隐身性好等优势,对于抓取违章更显优势。
早在几年前,就有多地启用无人机用于抓拍道路汽车违章的新闻出现,今年五一出行,无人机正式投入使用,广州交警首次使用无人机巡逻,通过无人机回传的画面对高速公路路况进行监控,并重点针对车辆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进行抓拍,未来将考虑在交通监管、交通事故现场侦查取证、交通路况监测、路况巡查、空中执勤等方面进一步拓展无人机应用。
立体停车库+智慧停车APP
停车难问题已经成为民生问题,车位少、停车不规范成为解决停车难问题的阻碍,立体停车库的建设以及移动端停车APP的出现,成为缓解停车难问题的有效方式。
随着城市中各种车辆的增多,对停车设施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据统计,全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亿7千万辆,而停车位少于6800万个,特别是大城市的机动车拥有量和交通的增长远远超过交通基础设施的增长速度。立体停车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能够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被称为城市空间的“节能者”,从而提高停车场容量,并有效管理车辆进出。但是,与德国、日本成熟的立体停车装备系统相较,中国的立体停车场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已经出现了建设不规范、收费昂贵、安全系数不高等问题,未来发展还需要从长计议。
停车资源分配不均也是停车难问题的一个表现,为了将停车静态资源透明化,大批停车APP顺势而生。通过大数据云平台建成的智慧停车信息网,市民出门前可以用手机、电脑等终端查询目的地车位、设置停车引导,或者干脆预订个车位,并实现网上付费等。不仅方便,且能实现快速的进出,有效节省车辆停滞时间,避免停车场进出口拥堵。
无人驾驶+人工智能
无人驾驶究竟能缓解还是加剧交通拥堵,一直备受争议,但不容否认的是造成拥堵的很大原因是驾驶员的不规范行驶。无人驾驶汽车与人工智能进行结合,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当然实现的前提必须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与应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旦街道上行驶的汽车都将安装传感器,实现汽车的数据互通,可以帮助汽车与中央网络展开通讯,甚至还能够优化交通流量,而汽车则会为彼此留下合适的并线空间,提前预料到速度可能放缓,保障速度的同时兼顾了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