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
公众号
安全自动化

安全自动化

安防知识网

安防知识网

手机站
手机站

手机站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资讯频道横幅A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安防产品成为超高层楼宇消防智慧化的最佳辅助者

在现今的主要城市中,超高层楼宇已经不是几个地标性建筑的专利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写字楼、酒店、商场、住宅等各种用途的超高层楼宇拔地而起,并且其内部结构也日趋复杂。由于超高层楼宇的特殊性,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受到设施所限,极易造成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超高层楼宇内部对火灾的探测与逃生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智能楼宇系统中的一环,安防系统如何辅助消防系统进行火灾预防、侦测、疏散等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
资讯频道文章B

【安防知识网】在现今的主要城市中,超高层楼宇已经不是几个地标性建筑的专利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写字楼、酒店、商场、住宅等各种用途的超高层楼宇拔地而起,并且其内部结构也日趋复杂。由于超高层楼宇的特殊性,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受到设施所限,极易造成极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超高层楼宇内部对火灾的探测与逃生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作为智能楼宇系统中的一环,安防系统如何辅助消防系统进行火灾预防、侦测、疏散等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

  在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对民用建筑层数的划分中规定“建筑物高度超过100米时,不论住宅或公共建筑均为超高层”。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超过100米的超高层楼宇已经不限于是办公楼宇、商业楼宇,在主要城市中,超高层的民用住宅比比皆是,这给超高层楼宇的消防提出了更为复杂的问题。北京智安邦科技有限公司消防事业部市场经理于君表示:“住宅超高层楼宇受到经费和成本的制约,在中高端消防设备和技术的使用上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1月16日,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朱力平少将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高层建筑火灾防控本身就是国际性消防难题,高层建筑的“烟囱效应”扩大了灾情,并且由于居民家庭可燃物多,燃气管道紧急关阀后还有不少存量,导致火灾迅速进入猛烈燃烧状态。

  据公安部消防局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共有高层建筑近10万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1154幢。在经济基础和城市荣誉的双重作用下,一场高楼暗战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中蔓延,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被刷新。但是目前,针对楼宇消防的验收检验主要是根据2005年修订实施的《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其中一些细节已经不适应现在超高层楼宇的建筑的客观需求,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补充。

  而在相关法规还没修订的形式下,对超高层楼宇的消防需要更多新技术的支持,深圳市泛海三江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青青认为,超高层楼宇消防应该是从楼宇设计、系统整合、烟火探测、消防应急广播、组织疏散等一系列“软硬件”相结合的系统消防。

  从设计上讲,性能化防火设计今后将是超高层楼宇消防的设计趋势。据了解,建筑物性能化防火设计是伴随建筑创新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主要用于解决一些功能复杂或建筑空间超大或建筑高度超高等特殊建筑的设计;而超高层在发生火灾的条件下,需要相关人员懂得组织群众疏散,及时切断气源和电源,这样对楼宇保安的要求就非常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与此同时一部分安防技术已经得到了相关消防法规的认可,成功应用到安防领域中,而更多的是安防厂商看到智能楼宇消防领域的不足,在安防系统中对其进行补充。

  重在“防”与“逃”

  高楼防火专家、同济建筑设计系博士生导师李国强曾坦言:高楼防火,防的意义远远高于救火、灭火。对于高楼消防,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去灭火,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才是重中之重。等火烧起来,很多事都已经晚了。

  在灾难面前,加强预防措施成了必然选择。在智能建筑领域,如何为超高楼层设计出高端的安全防预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等成了重要课题。目前,随着安防技术的不断进步,已经有越来越多安防技术开发出了相应的消防应用,并被消防相关法规所承认,在消防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这些技术在面临着应用范围相对较窄,成本相对很高等制约,但是随着这些技术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成熟、人们消防意识的增强,它们会有广阔的发展天地。

[nextpage]  图像型火灾探测器:针对楼宇室外探测市场

  2009年实施的《GB15631-2008》特种火灾探测器产品的检验标准,制定了四种新型的火灾探测器的产品标准,其中包括了图像型火灾探测器,就是通常指的智能视频火焰识别。

  相关产品标准出台,使得之前在安防领域一直有所应用的智能火焰识别技术顺利进入消防领域,获得产品发展的空间。

  需求带动标准的制定!由于烟雾上升到8米左右将不会再上升,因此在超大空间中,普通的烟感探测器在天花板上无法感应到烟雾。而图像型火灾探测器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满足很多超大空间和室外消防的需求,因此国家将这种产品纳入到消防系统中来。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对产品非常严格的检测验收。“消防系统的产品检测跟安防系统差距很大。” 北京智安邦消防事业部市场经理于君表示,“安防产品允许一定的漏报和误报的存在,而消防产品一旦出现漏报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因此对产品的要求非常的严格。”

  由于不同的环境,其火灾造成的火焰是不一样的,因此图像型火灾探测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测验和建模,对多种常见的火焰进行建模、分析和存储,因此图像型火灾探测器的价格会远远高于普通智能烟火识别监控产品,这也是图像型火灾探测器无法在民用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的原因。目前,图像型火灾探测器主要应用在展馆、重要仓库、化工厂的一些要害室外地段。“在超高层楼宇内部,能够应用到烟火识别功能的场所并不是很多,”深圳市贝尔信智能储存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认为,“一般的超高层楼宇内部烟感、温感探测器也能达到相应的探测效果,而烟火识别功能主要应用应该在室外和楼宇大堂。”

  民用超高层楼宇的起火因素复杂,如上海“11·15”火灾即是从大楼外部引发火灾,楼宇内部探测器发出警报时,火情已经十分严重。同方泰德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消防技术总监芦永春认为,在超高层楼宇外围安装多个图像型火灾探测器,如果超高层楼宇外围有火灾发生,则可第一时间发出警报,将火灾损失减到最小。同时这也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验收标准和执行规范,将超高层楼宇外围纳入到消防体系中来。

  更多安防厂商着眼“逃生”功能

  南京市公安消防局副局长高景峰在接受采访时认为,高层火灾平时的预防工作更加重要,消防部门的立足点仍然是防得住,而不是保得住,防范依然重于救灾。人们遇到火灾,还是要尽量依靠自救,自救永远比他救重要。

  目前很多还没得到消防法规认可的安防技术更多的则将产品定位在如何帮助居民逃生和救援方面的。根据《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规定,火灾层和相邻的上下层在火灾时应该进行消防紧急广播,但是由于超高层楼宇的建筑结构使得很多高层用户无法听见消防紧急广播,造成无法及时逃生。同时,随着建筑材料的进步,室内隔音效果越来越好,也给消防紧急广播的有效传送造成一定困难。深圳市泛海三江副总经理袁青青说:“在不违反消防规范的前提下,利用室内的可视对讲系统,在消防紧急广播的同时对住户发出火灾警告,并通知住户具体的火情、是否应留在屋内以及如何进行逃生自救等信息。”同时,在消防室的控制人员可以根据不同楼层建筑的不同,在GIS地图中设计相应的逃生路线并在动态的指示路标中进行显示,避免了消防通道的拥挤、混乱和踩踏事故的发生,也起到了让住户在慌乱中得到明确指示。

  一些在零售业已经有所应用的智能分析技术也会应用到消防之中,由于住户经常会带一些客人进入楼宇,单独依靠门禁产品无法统计出楼内所有的人员。一旦出现火灾,需要救援多少人,还有多少人滞留火场很难进行统计。因此一些企业把在零售业中统计人流量的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应用到超高层楼宇的消防之中。在楼宇所有入口中,通过智能视频分析对进出人员数量进行统计,可以有效的提供消防救援人员所需要的数据量。“消防救援就是在和时间赛跑,任何阻碍都可能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因此可以在楼宇内部的消防通道和楼宇外部的机动车道中应用智能识别周界技术,对阻碍消防通道乱摆乱放物品和乱停车辆的行为,及时发现、报警和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深圳市贝尔信智能储存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涛说。

  但是目前这些新的技术,多数还是处于研发和推广阶段,市场应用得很少,很多安防业内人士表示没有得到应用推广的主要原因还是资金费用问题,民用市场对相关技术的需求是有的,但是高昂的价格使一向比较注重成本的甲方望而却步。今后除了安防厂商提高自身技术,降低产品价格外;由于消防市场是比较偏向政策性的市场,在国家对超高层楼宇的验收标准中,对新技术的使用的要求进行规范,这对新技术的推广也是很重要的。

[nextpage]  两大系统由联动趋于整合

  目前,超高层建筑一般采用系统联动方式,火灾报警系统与安防监控系统联动,在火灾之初,火场的摄像机可将现场画面迅速传至中央控制室,通过实景画面,值班人员可以立即确认火灾或是探测器误报,从而马上采取排烟、广播、正压送风、启动消防泵、喷淋、向消防局119台报警、降客梯、切非消防电源等一系列应急措施。又如,火灾报警系统与车库管理系统联动,一旦发现火情,便可声光报警,强制抬起进出口栏杆,使车辆尽快逃出车库。

  而且,火灾报警系统还可与楼控系统、广播音响系统及门禁系统等联动。只要这些措施可靠得力,超高层建筑的火灾便可被消灭在萌芽状态,将损失减至最小。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今后安防系统和消防系统整合将有效的提高超高层楼宇的安全等级。广州创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副总监黎良策表示:“将安防产品和消防产品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可以有效实现内部安保消防设施联网监控,加强行业内部安保消防设施的管理,降低安保消防管理成本。”

  目前,困扰着将安防产品和消防产品整合的平台商的主要问题是,消防产品和安防产品各自不同产品间的协议混乱的问题。据了解,消防产品之间的协议比安防产品更加混乱,有的消防厂商,自己不同型号的产品可能协议都不一样,因此一部有效规范消防产品的协议和安防产品和消防产品兼容的通讯协议的规范也是迫在眉睫的。

  同方泰德国际消防技术总监芦永春说:“目前国家也意识到通讯协议的问题,正在研讨相关的规范。据了解,《城市火灾自动报警远程监控通信协议》正在进行论证。”

  远程监控:信号全覆盖,视频看重点

  近期,我国各地都在相应的推进“城市防火墙”项目,加大了对城市内重点建筑物远程监控的投入力度。随着《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范》和GB16806《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检测标准的相继出台,探测器信号已经基本实现全网覆盖,之后需要进行的消防远程视频监控逐步开始为人们所注意。目前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已经能够将城市内重点消防建筑的信号主要是烟感、温感探测器的信号发送到消防局的管理平台中,将城市的主要建筑纳入到消防局管理系统中。如果发生报警,消防单位会电话询问相关建筑的消防负责单位进行确认。但是,监控视频还不能像平安城市那样随时调阅实时影像。同方泰消防技术总监芦永春表示:“超高层楼宇在城市消防联网中属于重点监控单位,目前很多联网用户都开始将视频监控纳入到消防监控联网之中,主要使用在消防通道、控制室等重点区域进行监控。”

  目前制约城市远程视频监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财政投入和人力问题,人力问题可以通过相应的智能报警技术进行弥补,因此财政投入是主要问题。广州创想市场部副总监黎良策认为,目前消防远程监控还是社会运营的项目,因此公司会收取一定的经营服务费用,在居民住宅市场的阻力比较大。今后相关消防报警服务公司应该开发诸如免收设备费用等新的运营模式。相信随着相关规范的出台和群众的消防意识日益加深,消防远程视频监控业务必能获得广阔的市场。

  进入消防行业:重在转变观念

  消防行业是一个门槛很高行业,消防产品的销售和应用都必须通过国家制定的相应检测规范,因此目前进入消防行业的安防企业并不是很多。产品质量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国家还没有制定相应的产品检测规范,无法送检。国家对新技术在消防中应用的要求非常严谨,一项新的技术想要获得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认可需要投入很多的精力。北京智安邦消防事业部市场经理于君说:“虽然国家通过了图像型火灾探测器相关的产品检测法规,但是检测仅限于明火探测分析,对烟的探测和分析还没有相关的检测规范,目前仅是以产品增值的形态出现。一些对消防要求比较严格的场所会提出使用烟火同时的检测,就会把功能加入进去。”

  对于安防新技术如何进入消防行业,深圳市泛海三江副总经理袁青青建议道:“安防企业可以先制定相关技术的企业标准,然后送交指定的消防检测机构进行相关的研讨与论证,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法规做好认知基础。”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同时,安防厂商还要更加重视自己产品质量,提高报警的准确率,最重要的是安防企业的负责人要改变对产品质量的认知,在消防行业中,任何一次漏报和失误都要负有相关的法律责任。

  目前,智能楼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消防产品和安防产品做为智能楼宇系统的一部分,在具体的应用中界限已经日益模糊。随着近期多处火灾事故的发生,人们对超高层民用楼宇尤其是超高层民用住宅楼宇消防部分关注大大增加。据了解,国家也意识到目前消防法规中超高层楼宇规范的欠缺,正着手准备修改补充相应的法律法规,相信随着人们对超高层火灾安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安防技术可以通过智能楼宇系统为超高层的火灾预防和紧急逃生作出宝贵的贡献。

参与评论
回复:
0/30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a&s观点。
0
关于我们

a&s是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德国法兰克福展览集团旗下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为智慧安防、智慧生活、智能交通、智能建筑、IT通讯&网络等从业者提供市场分析、技术资讯、方案评估、行业预测等,为读者搭建专业的行业交流平台。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
© 2024 - 2030 Messe Frankfurt (Shenzhen)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兰克福展览(深圳)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7266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264号
用户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