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5年的56.1%。然而难以回避的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制约了城市持续健康发展。
时隔37年后,中央再度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作为这次会议的一个配套性文件,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城市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把握城市发展脉搏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家园。这些年,城市中的基础设施改善了,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也让生活更加便捷,可是不难发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特色缺失,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 “城市病”蔓延加重。
我们心目中未来城市的生活是怎样的?《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切合了人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的向往——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意见》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城市规划工作、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进节能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营造城市宜居环境等举措。正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所说:“《意见》准确把握了当前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脉搏,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同时,细读《意见》全文可以发现,针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意见》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时间目标。
比如在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方面,《意见》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如果路网密度能达到每平方公里8公里,意味着道路间距在250米左右。这一目标的实现,会让未来城市的路网非常密,道路利用率大幅提高,街道可以有更多的店面,市民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逛街的地方,走累了还可以找到更多歇脚的地方。杨保军说,道路面积率是道路面积占整个城市的比率,目前我国这一指标在12%左右。文件提出了更高的指标,充分考虑了机动车增长和将来出行的需要,未来道路面积更多、城市生活更丰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认为,中央文件将时间目标提得如此明确,是一种务实的体现。时间目标的提出,便于进行量化衡量,也便于公众对城市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和检验,有利于将文件中提出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直面市民关心问题
在李迅看来,《意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规格如此高仍然做到了接地气,切中要害,问题导向贯穿整个《意见》全文。
比如,过去“一任书记一座城”“一个市长一新区”的现象比较普遍,规划的严肃性被大大削弱,常常是党政领导一句话,城市的规划就重新改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阻碍。针对这样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依法制定和执行规划,“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
又比如,城市中的个别建筑“奇奇怪怪”,一些城市甚至成了国外建筑师奇思妙想的试验场。针对这样的现象,《意见》明确提出,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防止片面追建筑外观形象,同时,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
还比如,我们的城市越建越大,越建越漂亮,可百姓的生活诸如子女上学、养老却是越来越不方便了。为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
再比如,针对全国众多城市没有一张完整的地下管网图纸,导致安全事故频发,很多城市平时缺水,每逢大雨却“城中看海”的这些现象,《意见》要求,逐步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统筹各类管线敷设,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同时,《意见》强调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此外,停车难,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严重,这些让百姓不堪其扰的状况也都可以在这份《意见》中找到回应。《意见》提出,“合理配置停车设施,鼓励社会参与,放宽市场准入,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优化街区路网结构”,“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城市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着力减少多污染物排放”。
李迅说,《意见》为我们勾勒出未来城市发展的“路线图”,关键是要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让明天的城市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