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让社会更安全、更有序,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记者日前在福建、广东深圳等地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从智能化、专业化层面发力探索,借助大数据预警,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积极应对日益综合、多样的风险挑战。
用算法来分析,“神算子”量化公共安全状况
福建省综治信息中心的调控大屏前,省委政法委综治办的工作人员正紧盯屏幕上的折线图。如果折线图出现了波动,就有可能存在一次正在酝酿的风险隐患。
据人民网报道,这个折线图被称为“全省社会稳定状况晴雨表”,由福建省委政法委综治办会同多个部门于2016年正式启动研发,依托厦门一家公司和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的技术与算法支持,可以通过社会稳定指数的各项指标描绘出社会稳定状况。
这套系统的开发者之一、省综治办副处长林凤伟说,社会稳定指数简称SSI(Social Stability Index),类似于CPI、PMI、PPI等经济指数,指数越高,就代表一个地方越稳定。它由社情、警情、案情、舆情等4个分项指数组合形成。信息系统通过分析信访、公安、法院、网信等部门2.4万个历史数据,结合省情,筛选出26类、46项关键指标,分别作为4个分项指数的数据来源,然后按照重要程度合理赋权,进行综合计算,形成直观的折线图。
“以往与社会稳定相关的各种数据都存放在档案室里,其评价要依赖人工分析,既不及时,准确度也不是特别高。”林凤伟说,这套新系统抓取来自各个部门的数据,自动生成数据图表及分析意见后,会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地区和部门。按照这条线索,地方和部门便可根据预案,迅速行动。有了大数据的支撑,社会稳定状况不仅可以精准量化、及时呈现,不稳定因素也能实时体现在综合指数和分项指数上。“70是警戒线,如果低于70,就会发出综合红色预警。”
受国际经济危机余波影响,作为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大省的福建,前两年个别地方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劳资纠纷有所增加。正是依靠这套“神算子”,省内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较多的城市接到系统预警后,提前采取一系列措施,疏导帮扶相关群体,让一场在萌芽状态的风险消弭于无形。
向技术要效率,“云大脑”预警安全风险
高科技企业集中地深圳南山区有“中国硅谷”之称,该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广东全省的1/10。南山区联合科技公司,将新科技、新技术广泛应用在预防公共安全风险上,研发了秘密武器——人流监测预警系统,这个系统利用各类治安摄像头汇总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可对区域内人流密度进行详细统计和测算,有效帮助警方对安保力量合理调配。
“南山公安分局在编民警仅有1800余人,却要服务近200万人口。与此同时,南山区还是深圳市旅游基地,拥有深圳湾公园、深圳湾体育场馆群、世界之窗、欢乐谷、海岸城等诸多热门景点和商区。”南山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华振强介绍,每逢节假日,短时间内大量人群的聚散现象非常频繁,通常会带来非组织性的人群拥挤现象,给公共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过去大型活动的人流情况,只能通过现场民警肉眼观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深圳智慧安防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深圳大学教授安鹤男说,就南山区的治安特点来说,对辖区重点区域人流量实现动态、实时、精准的监测,至关重要。
除了固定的监测预警系统,南山还着力打造“行走的监测体系”。走在南山街头,细心看的话,会发现无论是交警、巡警,还是物业保安、巡防队员,身上都挂了一个黑匣子,这是平安南山可视化终端,能进行卫星定位、实时对讲、视频回传,配合后台系统,让“一呼百应”轻而易举。
让数据更准确,“权威度”考验体系升级
业内专家认为,在数据运用层面,应本着客观真实、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等原则,从理论层面与实证角度,进一步加强对指数模型和统计算法的推演论证,深化研究提出优化改进方案,不断升级信息系统,确保权威度。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郑碧强说,借鉴经济指数的成熟做法,福建通过选取关键指标,赋予权重和统计算法,得出“四情”社会稳定指数,形成了社会稳定的“气象报告”,变“事后应对”为“事前防范”,提升了维稳决策参谋水平。这种办法有较强合理性,但仍有主观因素影响。“四情”指数纳入考核指标后,能否保持各地上报数据的真实、权威、可靠,需后续加强管理,不断升级。
据了解,福建省社会稳定指数信息系统去年8月开始进行省市县三级联网。联网实现后,各县市区可以实时观测到当地稳定指数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预测、预警能力。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杨小柳认为,各部门开发的信息化系统,要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通过对社会风险趋势的预测,在初级阶段就开展应急处理,从而有效避免风险的扩大和连锁反应,实现现代风险管控。
为了保证系统的准确性,在研发过程中,深圳南山警方与开发团队采集了大量演唱会和节假日景点的人流数据,并对人流监测预警系统的数据进行修正,目前该系统监测准确性可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