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博物馆过往发生的“文物流失事件”来看,内部盗窃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外部盗窃给国家造成的损失。那么如何解决文物防内盗问题呢?只有一个出路,就是严格的管理制度加技术防范手段。
文/侯小迅 北京澎达自控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郭雷
中国改革开发以来,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加大了对博物馆安防系统的资金投入,规范了技术防范的管理标准,使博物馆的安全防范系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很少听说哪个博物馆白天和夜间发生文物盗窃案件。从目前博物馆的技术防范手段来看主要是防止外部盗窃,但是怎样防止博物馆的内部盗窃却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内盗猛于虎
2010年11月19日上午,承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被告人李海涛(系承德博物馆前保管部主任)押赴刑场执行死刑,给曾经震惊海内外的承德文物内部盗窃案画了一个句号。李海涛盗窃了259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56件、三级文物58件。但是公安机关只追回被盗文物202件,尚有57件文物未追回。李海涛盗窃文物隐藏时间长达12年之久。虽然案件已经结案,却给国家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要不是李海涛盗窃的文物在香港佳士得拍卖公司进行公开拍卖时被发现,李海涛现在可能还在逍遥法外,继续进行盗窃行为。承德市公安局知情人士表示:李海涛的落网只是揭开了“中国文博第一大监守自盗案”的冰山一角。李海涛盗窃案不是个案,在全国博物馆内部监守自盗的案件大幅上升。据不完全统计,自1995年至2004年,全国文物系统已经发现的内部人员盗窃文物案件17起,丢失文物510件。他们盗窃文物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采取涂改文物账目盗窃文物;使用偷梁换柱的办法仿制赝品以假充真,将真品盗走。博物馆内部盗窃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外部盗窃给国家造成的损失。
多因素促使监守自盗
根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在全世界地下黑市流通的文物,90%是博物馆监守自盗的文物,监守自盗是国际上博物馆行业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中国要严重一些。怎样防止博物馆内部盗窃,一直是困扰文物界的一个难题,因为它很难被发现,现在的内部盗窃大部分是采用“偷梁换柱”的办法,因为馆藏文物的数量没有减少,只是文物真假的问题,文物档案就是一张照片,要想仿制一件与照片一样的文物作品,就现在的科学技术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目前市场上销售一种德国生产的文物复制系统,它采用了高精密电子扫描技术与微喷印刷技术使得模仿名人字画变得异常简单。几百元的费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拿到以假乱真的名人字画,字画装表后,就是专家都很难分辨真假,因为微喷印刷的字画与真品字画的所有笔画特征都是一模一样的,用放大镜都看不出来。
如博物馆文物保管员离职交接过程中,也不可能聘请专家对所有交接的文物逐一鉴定,只能核对数量,这就给有犯罪动机的管理人员以可乘之机。还有文物展出与交流,展出后退库,文物保管员也很难判断退库的文物是否被更换。不能彻底解决文物被替换的问题。目前国家所有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档案就是一个档案编号、一张照片和文字说明,如果给换了谁也发现不了,主要原因是没有针对文物的技术检查手段和检测依据。
虽然有些博物馆在库房内安装了大量的摄像机,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保卫部门的监控人员分不清保管员是在整理文物还是盗窃文物,有的博物馆给文物安装了900Md电子芯片,但是芯片是在保管员监督下或保管员自己安装的,它能起防内盗作用吗?这和“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防外盗还是可以的。但是需要说明的是900Md的频率接近微波,如果人长期在接近微波的频率下工作会危害身体健康。
很多博物馆主要是在选人用人上下了很大功夫,但是人是会变的,如李海涛在走上文物保管部的领导岗位前,为复转军人,共产党员,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业务,谁能说博物馆选错了人?我们应从他的外部与内部的环境加以分析。
从外部环境来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社会上到处可以看到开名车住豪宅的家庭,两级分化逐渐加大。可是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作辛辛苦苦,月工资只有几千元,想靠工资买一套几百万元的房子可以说是“天方夜谈”,如果他们动动歪脑筋换几件自己管理的文物马上就可以开名车住豪宅。近几年文物市场“异常火爆”,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文物造假作坊如雨后毒蘑般出现,仿制假文物非常容易实现。
从内部环境来讲,文物保管部门一家说了算,制度存在缺失。为什么李海涛盗窃会屡屡得手?就是管理制度存在问题,制度是他定的,没有其他部门来制约,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即便是文物库房安装了大量的摄像机,保卫部门的监控人员又怎么能够分辨出,库房保管员是在研究整理文物,还是在监守自盗?如果在文化大革命前,没有人倒换文物,内部管理就是再宽松,都不会有人去盗换文物。如果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技术检测手段先进,他就是想盗换文物也办不到,所以说是内部与外部的环境造成了李海涛盗窃案。
唯一出路:严格制度+技术防范
解决文物防内盗只有一个出路就是严格的管理制度加技术防范手段。首都博物馆领导已经意识到了文物内部安全的严重性,他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在馆保卫处下成立了一个库房管理科,该科负责文物的出入库管理,没有他们的检测所有文物不能出库与入库。他们购买了先进的文物备案检测仪、字画备案检测仪,把出库的文物进行高精密的物理检测,并将检测数据存储起来,给出库文物建立技术特征档案,文物归还时重新检测对比检测数据是否发生变化,从而避免了文物被“调包”事件的发生,首都博物馆从管理制度入手加上技术防范手段的成功做法,起到了“亡羊补牢”的作用。
根据我们对各种文物的检验结果证明所有的文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物理特征,就相当于人体的DNA与指纹,虽然目前国内造假的水平很高,但是它只能模仿文物的外形不能模仿文物的技术特征,如果把某件文物的一个检测点放大100倍以上,如果是字画,就能够看清纸张的纤维结构和颜料在纸张上的渗透效果(图1)。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张纸上用同一只笔点100个点,测试后发现,所有点都不可能出现一模一样的结果。
图1
如瓷器的釉面在涂装过程材料釉必须进行搅拌,在搅拌过程中会混进很多微小气泡,瓷器烧制完成后气泡就会被固定下来,人工是无法仿制的(图2)。还有大部分文物都是手工雕琢和打磨制成的,用肉眼来看文物的表面是很光滑的,但是放大100倍以后就能够看到雕琢和打磨的痕迹,这些技术特征都是人工无法仿制的(图3)。
图2
图3
还有各个年代瓷器的材料成分都是不一样的,通过测量瓷器、玉器的材料成分也能够防止假文物的调包。
目前在市场上出现的多功能文物检测仪、字画检测仪就是将文物的显微结构、材料成分、光谱扫描数据等技术特征数据存储在文物身份证内给每件文物建立技术特征档案能够有效的防止文物调包,给博物馆提供一种检测手段和检测依据。
多功能文物检测仪采用了当前国际上最尖端的技术“拉曼”检测技术来测量文物的材料成分,美国几年前发射的火星探测车“皓月号”中国发射的月球探测车“月兔号”都携带了高精度“拉曼”检测仪来测量火星与月球的岩石成分。由于文物是由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如瓷器老坑瓷土与新坑瓷土的材料成分相差很远。检测仪还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大容量激光存储技术,目前国内居民电子身份证的个人信息存储量不到100Kb,而文物电子身份证的特征信息存储量能够达到2.8Mb,是国内居民身份证存储量的280倍,完全能够将纤维结构图、拉曼检测数据、鉴定部门的防伪标志等信息存储在文物电子身份证内。而文物电子身份证最大特点是一次烧写成功不能更改。由于它具有记录不容篡改的功能,特别适合身份证照使用。目前美国的绿卡、海外军人身份卡等都采用了这种激光存储技术,由于激光卡在出厂时就已经烧写了一组无法篡改的防伪序列号,全世界目前生产的所有的激光卡防伪序列号都是不一样的。激光卡本身耐用、耐高温,不怕磁场、抗静电干扰及X射线辐射,使用寿命可长达100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