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智慧城市两大核心问题
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后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但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藉由此a&s特邀中矿大王汝琳教授独家破解智慧城市面临的“核心”问题。
顶层设计如何落地?
观众:截止目前,我公司已经参与了数十个城市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我想讲一下我们面临到的最大压力,其实并不是在将业务需求转换为 IT 要求的时候,而是主要集中在如何将城市发展的宏观方向拆分为细分业务这一环节,这是最大的困惑。
王汝琳:智慧城市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多个方面,所以顶层设计对如何落实到细分业务非常重要。住建部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有个要求,强调它是一项工程 “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参与单位在了解总体思路、总体规划、指导思想之后,要将规划落实到具体产业项目。
智慧城市重点项目有二十几项,截止目前落地的有十五项。那么,这些项目又怎么做区分呢?根据现行的建设标准和领导标准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与重点项目须要有预选项、自选项、创新项,并且所有项目一定要达到预选项的规格。
前面提过,智慧城市涉及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多个方面,所以预选项至少会包含到智慧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项目、信息安全、数字化城市管理等基础设施。
自选项目就一定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定。它主要参照城市的历史人文、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基础条件、教育发展水平等等依据,另外,还要考虑到这个城市未来发展的瓶颈在哪里。最关键的障碍如果克服了,你就可以将该项目纳入自选项。
需要强调的是,自选项一定得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优势做文章。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评审的时候就以智慧旅游为重点(后来还加入了“智慧农业”)。
接下来就是创新项,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自己的创新项目。比如现在提出来的“银川模式”。“智慧银川”有它自身的特点,它建立了非常好的政府监督模式,以特许经营的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这些就是创新。
PPP项目怎样实现多方共赢?
观众:我们刚接手到一个某地级市的平安校园项目。为缓解资金短缺问题,当地教育局想采用PPP模式,让企业先垫资建设,然后交由企业运营。现在遇到一个困惑,我们可以去投资,但在运营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资源条件的限制。所以,我想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怎么样解决项目内PPP模式政府与企业的利益分割问题,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的多方共赢?第二个,目前国内外是否有较为典型的、按PPP模式运营的项目?若有,王老师可否分享到一些成功案例以及其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王汝琳: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它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PPP模式下,参与方谁作为主导,还是要具体到个体项目而论。这里有个例子,乐从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PPP。
乐从是全球最大的家具集散地,也是全国最大、全球知名的钢材贸易集散地,所以沿江、沿海安装了数以千计台吊装机。过去,由于起吊机操作不当、工人安全意识淡薄等原因,起吊机砸死、砸伤工人事件时有发生。
所以,乐从镇政府推出一个PPP项目:吊装搬运企业集体出资,负责从业人员培训、持证上岗以及吊装安全监控系统建设。政府不出钱建设、退居到“二线”负责监管。每两年评审一次,如果评审不通过,就要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其中,政府做了两件事:购买安保服务、参与安全监管管理,以保障辖区内的生产安全。
再来谈平安校园工程与PPP模式结合的问题。若是为了建设安防系统建设,校方向学生征收相应费用,学生从心理上是反感的。
学校的安防和信息化系统的经费是定期划拨的。学校可能一下子拿不出足够的经费去建设一套大的安保系统,但是它可以定期为你的安保系统支付相应的服务费,保证学校安全、教学质量。
在我看来,企业要转变固有思路,从如何为学校搞好教育科研、保障师生安全出发,尝试垫资自建安防系统、教学系统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学校提供优质高效可靠的信息化服务。
互联网+时代,集成商盈利模式将被颠覆!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那么,对于安防行业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又意味着什么?对此,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员李仲男对《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解读,以及他对互联网+时代的集成商盈利模式创新的指导意见。
听众:众所周知,平安城市工程不是一个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它的重点不在于平安城市的建设本身,而是为了增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为经济发展创造安全和谐社会。所以,我想请教李老师,除了在平安城市建设过程创造价值之外,作为集成商,是否可以参与到后期的运营服务中去?如果能,可以介入到什么程度?这在平安城市的顶层设计中是否有考虑?
“公共安全网”对集成商提出更高要求
李仲男:我们可以从另个角度来看您提到的这个问题。最近安防业内出现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公共安全网。
今年上半年,国务院九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了“公共安全网”的概念,实质上是对公共安全在新形势下做出新的定位和解释。《意见》要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在加强治安防控、优化交通出行、服务城市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说明了公共安全网的应用领域主要是:治安防控、交通出行、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等几个方面。
它超越了以往各安全系统,升级为更高层次的综合安全体系。但它不抛弃过去的系统,而是通过联网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融合技术,特别是数据融合实现深化应用;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和创新使之成为服务于城市管理,成为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平台。
“公共安全网”概念的提出,就给安防集成商提出新的要求:除了完成原来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之外,还要同时考量交通出行、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等多种管理应用需求。特别是注重公安行业业务应用和业务流程的实现,以及视频资源的共享应用、多系统的融合应用。
此外,现在“智能”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智能化也成为IT、电气、弱电等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智能化是自动化的最高境界,是实现优化的、基于多元化的空间预测的效应。所以,比如智能交通就不能停留在“点线面”的立体防控体系,而是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道路交通状态,综合运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与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实现信息在各种运输方式间的顺畅传输、交换,从而达到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布局及协调、高效运行。
第三点是服务与城市的管理。服务是现代IT系统的特征,它具有服务性。IT系统服务是一种自我生成、不间断地自我升级满足各种业务需求的一种服务系统。IT系统是这样,以后我们的视频监控网、物联网以及其他关联的信息化系统都应该是这样。
那么,创新是什么?具有IT服务功能的系统它应该具有人的社会参与性。通过人的智慧参与性,产生观念的创新、模式的创新以及应用的创新。因此,这对建设者提供要求与目标,也对我们集成商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我们不断的进行各种创新,才可以在这里找寻到自己的位置。
集成商转型要实事求是、不断创新
过去一段时间里,安防产业链中缺少真正的“集成商”这一角色。由于安防IT化,基于顶层设计的需求,安防集成商应运而生。这时候出现两个现象:一是IT界的集成商顺势而为进入安防系统集成领域,他们同时带来新的IT集成理念;另一个是,安防业内一些有实力的安防企业开始介入到系统集成领域。
现阶段,很多安防工程商也都在探索转型升级为集成商,事实上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说明其中还是有蛮大难度的。其中部分将矛头指向海康大华,说它们抢了饭碗。其实怨不得它们,况且没有法律的界定。随着体量壮大,业务延伸扩展也是它们发展的必要之路。
那么,为什么海康大华要进入安防系统集成、运营服务领域?因为它们发现它们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已经不再是业内同行,而是在IT领域厮杀多年的诸如华为、中兴一类的大佬。
个人以为,现在大部分的集成商和工程商转型发展要实事求是、不断创新。抢抓行业重新洗牌好机遇,找准定位提升实力谋发展。
安防云化带来商业模式新变革
现阶段,安防系统云化已成大势所趋。云存储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自助式的系统,它没有集成的概念。因此,它的发展即会冲击到传统集成商的业务模式,也会波及产品供应商的运营模式。不过,系统的云化趋势也会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业态——互联网+安防,这就给集成商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大家知道,云服务也是一种商品,也要进行流通,就说明有其特有的价值。那么作为一个提供云服务的集成商,其商业模式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国内个人用户的付费意识普遍不强,而且在需求上也比较简单,大多数是为了存储使用。而企业用户则不同,普遍接受按需付费模式,而且在需求上也比较多元化,可以相应深入开发更多的增值服务。
这里还需要谈的是,大数据不是数据量大就叫大数据,而是对数据处理、数据深度挖掘的一个过程。数据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才有价值的。用户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次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对宏观趋势给出快速预测,提供决策支持。拿这个去向政府卖钱,把他所需要的数据和服务,花钱向您买。
未来五年智慧城市“蛋糕”怎么切?
摘要:建设智慧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的发展给智能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中国的智慧城市、安防系统、数字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到了绝佳的发展时期。
智能交通三大方向:综合交通、智能公交、车联网
听众:近期消息称,目前针对智能交通的“十三五”规划已经启动。据预测,到2020年国内智能交通市场的潜在空间将达千亿元。那么,在您看来,“十三五”期间,智能交通产业链将有哪些机会?
聂广:本人没有直接参与智能交通的“十三五”规划编制,但可以从个人角度来分析,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早在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期间,杨传堂部长(交通运输部)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四个交通”是指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
其中提到,发展综合交通,核心是从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出发,顺应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需求,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建立完善与综合交通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机制。
发展智慧交通核心是以重大科技突破牵引交通运输转型升级,围绕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提高存量资产使用效能和提升运输服务品质,抓好重大科技研发,协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和工程化产业化发展。
发展绿色交通核心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应用、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
加快发展平安交通核心是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重心下移、工作下沉,健全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四个交通”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
未来三到五年,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是智能交通发展的一个主轴。再有便是绿色交通,主打公交优先。另外,车联网的迅速发展也将孕育发展大机遇。
建筑智能化改造、智能化运营服务前景大好
听众:从技术应用而言,智能建筑的总体发展趋势,倾向于朝系统一体化集成、绿色环保节能等方向发展。在此想请教袁总,新常态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发展将会朝哪个大方向发展?另外,依您之见,在承接大型智能化工程项目之时,集成商应该如何做好成本管控?
袁萍:智能建筑是智能建筑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全球范围来讲,智能建筑都算得上是朝阳产业。截至目前,智能建筑在中国也有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一直保持较为稳定高速的成长。
尽管从2008年之后,中国智慧建筑产业发展增速有所放缓,但从大方向来看,整个的智能建筑产业发展前景仍被看好,这无论是从重视程度与投资力度、还是应用领域的拓展,基本都能得到验证。
从2014年的房地产数据来看,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2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0.4%。现在在北京市区看到的新增建筑虽然不多,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还是可观的,所以整体市场规模受经济环境影响不是很明显。除了新增建筑造就的智能化市场之外,现有建筑智能化改造、智能化运营管理都将都将成为促进产业规模扩张的新极点。
现阶段,摆在集成商与制造商面前的一大课题倒是,如何让建筑智能化新技术的成功落地应用。地产商对智能化系统的建设重视度在加强,落实的项目在增加。原来国家没有太多提节能减排,现在要求很高,项目规划设计都要加入这一项。此外,智能化系统建设成本下降;再者,智能化系统更加智能了,而且效果更能感受,也愿意花钱。但若站在业主的立场,用户更加关注智能化技术应用是否可以带来的实际效能提升,比如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管理运营效率。所以,集成商与供应商在这里,需要强化对用户需求与用户体验大做文章。
第二个工程成本管控问题。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实施过程中,时常会碰到设备以次充好、安装与图纸不相符等不规范的情形,这样无疑会增加工程成本、影响项目质量。通过对施工成本组成部分的控制,加强项目成本管理,完善的成本控制机制。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首先要全面树立起全过程成本控制意识,将成本管理的观念贯彻到项目管理工作的每个方面,才能真正将成本管理落到实处。推进项目成本管理,必须树立全员、全面和全过程控制的意识。
互联网+推动“医养结合”模式
听众:国务院曾发文,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而在智慧城市蓬勃发展的潮流下,智慧养老备受关注。目前业界也有开展“智慧养老社区”的试点,对此您怎么看?
史伟:在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的时代,互联网以及搭界的金融让养老问题站在舆论风口。在多层次养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如何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高效标准化的养老方式成为业内亟需解决的难题。
早在2011年,民政部发布《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提出即“9073”的养老引导方针: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料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例外,其并鼓励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
我国传统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享受到的服务局限于小区周边少数商店,而“网络养老”模式弥补了这一缺陷。以浙江省兰溪市为例,该市“网络养老”以96345社会公共服务中心为平台,分别有“一键通电话服务”和“上门帮扶服务”两种形式。不仅整合了这个社区附近的所有生活资源,如煤气站、送水站、水果店、超市和餐馆,还建立了一个囊括全市400多家加盟商的服务网络,为老人提供14大类137小项的日常生活服务,包括推拿、足疗、理发,还有老年人最关注的健康保健、医疗咨询等。这一改变打破了原有模式的局限性,整合了全市范围内资源,让老人可以享受到更丰富的服务。
在医院与养老的结合方面,目前包括地产商、药企、信息化公司等都有积极介入探索。如前阵子复星医药首次尝试与公立医院合作,探索“医养结合”的新模式。个人以为,集成商要想在“智慧养老”领域分到一杯羹,无论是做软件开发还是方案设计方案都应更多考虑老人们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