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知识网】
【核心提示】安装监控探头目的就是要改善治安环境。耗时4年多、投入2000余万元安装的3000多个遍布街头、社区的监控探头,这曾是“鹰城之眼”的亮点工程。可这些患了“白内障”的探头能起到什么作用?造成这样的后果,背后的原因何在?
●“白内障”监控曾是平顶山亮点工程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4年,平顶山市的技防建设就已经启动,2006年4月开始在辖区内大规模安装监控探头。用于购置设备的资金,当地政府确立的原则是:财政拨款、系统协调、单位自筹和市场运作。
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平顶山市区及下辖县市全部建成视频监控系统,80%的内部单位及大中型企业、市场、酒店、旅馆等安装了监控探头,盗抢案件明显下降,有力地维护了全市的治安秩序。而当地市民也因此将遍布街头、社区的这些摄像头形象地称为“鹰城之眼”,并把该市的技防建设评价为“亮点工程”。
那么短短4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原本应该时刻守护百姓的“鹰城之眼”为何患了“白内障”?是当初安装时把关不严?还是当初拍板决定的领导对产品性能的前瞻性不够?还是产品质量本身的问题?
记者从平顶山市综治委得到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0月底,包括平顶山市城区及所辖的汝州市、宝丰县等6县市在内,共安装了监控探头8669个,建立监控室736个,总投资近5000万元。而仅平顶山市区就安装了3500多个摄像头、建成监控室217个,投资额达2000余万元。
●监控探头安装之前是否进行检测成谜
做了如此大的投资后才发现问题,难道安装之前没有对监控探头具体效果进行检测?
为此,记者联系上了平顶山市公安系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
这位知情人士坦言,目前,整个平顶山市的监控情况的确如此。“覆盖是覆盖了,但监控防范并不理想,而这也就是监控录像画面质量不高的问题”。
之前是因为费用问题,致使市区内半数左右的探头坏了无法及时维修、无法使用;后来费用到位了,损坏的设备修好了,又发现这些探头依旧是摆设——除了交警部门能利用它维持交通、了解路况信息、查找违章车辆外,其他方面几乎派不上用场。
这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平顶山市区的这些监控设备,都是各区政府部门牵头投资安装的,安装后将管理权、使用权部分划归公安部门,然后由综合治理部门帮助协调经费。
也就是说,公安部门仅仅是可以使用这些监控探头,后期出现问题了,需要维修、维护、更换时,必须通过综合治理部门才能得到经费。“至于当时是谁决定购买这些设备,决定安装前有没有对这些设备进行模拟检测,我也不清楚”。“现实问题是,这些花了大价钱安装的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成摆设了,原本通过调阅录像就能很快处理的简单的治安案件也要延期;案件处理速度慢了,不知情的老百姓自然有怨言……唉!”采访中说到这里,这位知情人连连摇头。[nextpage]
●监控成摆设尴尬了谁?
监控探头成摆设,除了浪费资源,还带来了无数个尴尬。采访中,几位基层民警向记者说起了两件事情:
去年年底,平顶山卫东区公安局辖区的一个建筑工地发生了一起命案。案发后,警方试图从附近的几个监控探头录像资料中调取嫌疑人的相关特征。但结果让警方大跌眼镜,由于经费问题,周边的几个摄像头甚至连电源都没连接上。无奈之下,警方只好采取最原始的方法,逐一排查、张贴悬赏通告,最终兜了一个大圈子才将嫌疑犯抓捕归案。“那时我们就想,如果附近的几个监控探头中的一个能拍下当时的画面,我们就能通过录像很快了解嫌疑人的特征,就能节省很多警力和时间,现在看来也不一定。就算当时那几个摄像头都启用了,如果拍摄的画面连男女都分不清,能起到什么作用?”谈起这事,参与侦破此案的一位民警无奈地说。
第二件事情更尴尬。
平顶山市某派出所所长家住的小区门口安装了一个监控探头,而恰巧在探头下方不足2米的地方发生了一起打架斗殴事件。案件发生后,那位派出所长就来到监控室调阅录像资料,却发现那个监控探头早坏了,因为没钱一直没有维修,根本无法监控。“尴尬,真是尴尬啊!”说到这两起案件时,很多知情的民警都连连摇头感叹。“政府投入巨资购置的设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该出现的问题?”车窗被砸、调取监控录像不成的王先生感慨万千,“现在我只想知道,这些满城患病的监控设备哪一天能真正见效,哪一天能让市民真正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