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付迎变革 生物识别技术成结算主媒
近日,芬兰创业公司Uniqul推出基于人脸识别的支付平台,该系统只需用户面对POS机屏幕刷一次脸,整个支付流程在5秒钟之内就基本结束。这种基于人体器官的支付模式就是“生物支付”,它以其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正逐步取代存折、银行卡等传统金融服务工具,成为未来支付结算的主媒。
“生物支付”主要是依靠生物识别技术,根据人体固有的生理器官和行为特征确定客户身份,然后再与个人银行账户进行关联,交易时只需要识别其生物特征,就可以完成支付。目前工行、交行、招行、光大等国内银行都已推出了相关的生物支付业务。
打造感应支付数字平台
虽然生物支付技术早在19世纪就已经出现,但其真正兴起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普及之后。从目前来看,被应用推广的生物支付主要包括指纹支付、虹膜支付、人脸支付、静脉支付、声纹支付等。
所有的生物支付方式都包括如下几个处理流程:采集、解码、比对和匹配。生物图像的采集主要采用高精度的扫描仪、摄像机等光学设备,以及基于电容、电场技术的晶体传感芯片、超声波扫描、红外线扫描等设备。
其中光学扫描录入技术是目前最成熟的指纹录入技术。只要将手指放在一个台板(通常是用加膜的玻璃制成)上,就能完成手指图像的录入。在过去几年中,这种设备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价格也越来越便宜。
而超声波录入技术的应用则不是很广泛。手指放在玻璃台板上,超声波扫描开始时会听到蜂鸣声并感觉到震动。由于使用了声波,因此在录入图像时,手指不必直接接触台板。
芯片录入技术则是基于芯片的传感器,面积只有一枚邮票那么大,客户直接将手指放在硅芯片的表面就可完成指纹图像的录入。
指纹图像的采集解码,需要对图像特征进行提取、分析。平均每个指纹都有几个独一无二可测量的特征点,每个特征点又都有大约7个特征,10个手指最少能产生4900个独立可测量的特征点,足以确保指纹识别的可靠性。
在数字信息解码处理方面,高性能、低价格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已开始大量应用。在比对和匹配技术方面,当指纹图像的特征值被提取后,就可依照特征值与数据库中原来存储的指纹图像特征进行比对和匹配。随着指纹匹配算法可靠性不断提高,大型数据库和分布式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使以指纹为代表的生物支付系统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安全便利的支付模式
在非接触支付领域,基于生物识别的支付方案在安全性、便利性上具有极大优势。
就安全性而言,拓展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金融支付的可靠性。目前,基于静脉支付技术的“手掌卫士”等机具已广泛被银行安装到取款机、门禁系统、收银台等设备上,有效提高了对客户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就便利性而言,生物支付使客户购物消费时无需携带信用卡和身份证,所有关于用户的信息,如身份、银行账户、个人保险(放心保)和医疗记录等都包含在个人的DNA信息里。消费者简单地扫描一下手掌或指纹,就可以买到一杯咖啡。相比于传统的现金和信用卡支付,生物支付不仅减少了消费者的等待时间,而且提升了购买体验。
目前,虽然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对生物支付产生了浓厚兴趣,但是与信用卡支付和手机支付相比,由于生物支付的成本较高,因此,其真正应用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不过,随着生物支付技术的发展,或许有一天,去银行取款将无需带卡,也不需输入账户密码,只要客户的一个眼神、刷脸即可,生物识别技术终将改变传统的金融支付方式。
总的来说,生物支付的广泛应用,将使人们金融生活的安全系数迅速提高,人际间互信的基础不断巩固。这些独一无二的身体密码,最终会引发金融支付模式颠覆式的变革,实现真正的无介质虚拟“裸付”。
推荐阅读:金融行业大型安防联网建设解决方案
安防监控产品在金融行业中的布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