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建设的痛点与需求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强调“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2016年3月,数字中国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21年3月,数字中国在“十四五”规划中单独成篇……从国家政策与战略上,数字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
从未来数字中国发展趋势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数字经济,数据成为经济增长的新能源。呈现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分布均衡,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产业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加快等特征;
(2)数字社会,数字驱动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数字化率上升,医疗、教育、养老等数字化水平提高,数字消费者将产生更大影响;
(3)数字政府,数字化驱动治理方式变革。主要体现为政府数字化转型,从三难到三通走向三跨,政府服务效能提升,信息安全保护增强。
总结起来,前几年的智慧城市已经为城市建设了肌肉与筋骨(基础设施、信息设施建设、前端传感设备), 但要实现智慧城市到数字城市的升级仍面临着前期建设的设施、平台等没有得以深度应用,未形成有效的价值应用等问题的挑战:
(1)炒作概念、忽视本质,智慧应用成效较为局限。如“城市大脑”建设主要集中在实体大厅建设,软硬件部署等方面,未能解决统筹协调机制和管理运营机制、跨部门数据共享等关键性问题;
(2)空有系统、数据不全,数据要素价值难释放。仍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方式,对于数据资源的采集共享、开发利用关注不足,导致数据要素赋能的应用成效难以真正发挥;
(3)局部建设、缺乏统筹,各方建设无法形成合力。当前智慧城市发展仍然难以摆脱技术导向,建设运营过程中业务需求、管理机制和技术方案三方协同难以达成,导致重复投资、成效不佳、数据安全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
(4)脱离定位、硬搬硬套,需千城千面因地制宜。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巨头的表现和痛点、难点问题往往不尽相同,因此同一技术方案的简单异地复制往往难以发挥成效;
(5)建设为主、运营缺位,平台公司效果不理想。政企联合成立平台公司一般不具备专业技术背景,无法快速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专业团队,运营效果大打折扣;
(6)缺乏考核与评估,运营效果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虽然许多城市宣称已经将数字城市考核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但实际上大部分考核的是部门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而并非针对系统平台建成后运营成效的评价考核。
智能时代,各种应用场景千变万化,业务需求迭代快,最大的风险便是交付即落伍。数字城市建设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新部门、新业务、新流程、新模式一切皆是探索的过程,需要高度的灵活性、可拓展性、自生长性的系统支撑。
「天工」数字城市建设与运营体系
理想的数字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以萨认为只有具备“全息感知、全时计算、全能支撑、全程智能、全景应用和全维运营”能力的数字城市才是一个真正自生长、高敏捷、可扩展、可交互的“生命体”。
数字孪生的本质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实时同步叠加映射,让城市成为可交互的生命体。简单而言有以下的步骤:一是通过BIM+GIS构建数字世界的静态数据模型,实时整合叠加现实世界所有感知数据;二是通过数能中心感知分析能力进行深度应用,构建“虚拟与现实融合”“物理与数字融合”的城市数字孪生体系。
在以上过程中,需要全栈的支撑能力才能实现数字城市的同步升级,包括:城市信息模型构建能力(CIM、BIM、GIS),还原城市过往,映射城市现状;城市全息感知能力(算法、AI、关系图谱),多维数据感知,先进感知技术;敏捷应用开发能力(低代码、数据挖掘建模),满足多变需求,快速构建交付;大数据资源存管能力(数据治理、数据资产管理),对城市全量数据的存储、加工、建库;海量数据计算能力(分布式架构、边缘计算),实现城市级规模化实时计算分析。
“天工”整合了全栈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包括全目标一体化识别算法、雷霆实时高速分析数据库等多项性能拔尖的以萨自研核心技术,并可进一步利用数字孪生技术,使城市成长为可交互的“生命体”。以萨天工作为一个开放的能力体系,用户不仅可以在此基础上搭建多种多样的应用平台,而且可以统筹接入其他已建成的能力,避免“交付即落伍”的风险。
数字城市应用建设思路应是小场景推动大变革,实现城市治理体系的数字化的变革。成千上万的具体而微的场景,是实现城市治理体系的数字化变革的必由之路。以萨针对部门、重点场所、重点目标、重点业务、重大活动等方向构建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专题,从建设到运营,解锁城市数字密码。